秦軍之所以能過一統天下,除了將士英勇善戰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本國的兵器制作水平實在高超,在別國還在蒙昧無知的時候,秦國就以他們的智慧,打造出了令后世震驚的兵器,可以說,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兵器制造水平遠遠領先其他國家。
河南省西平縣是戰國時期韓國的領土,考古人員曾經在這里發現了大量古人煉鐵的遺跡,這些遺跡證明當時的鐵器生產,已經在韓國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然而,后來從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四萬件兵器,卻都是青銅鑄造的,這一點讓考古人員有點摸不著頭腦。
據《史記》記載,荊軻刺秦王時,秦始皇繞柱逃跑,試圖拔劍反擊,但是因為劍太長,無法拔出來。青銅材料非常容易折斷,所以青銅劍不能做得太長,秦國人難道連這么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嗎?而且,在1974年,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的兵馬坑中發現了一把長91厘米的青銅劍,也證明了《史記》的記載是真實的。
后來,經過對出土青銅武器的研究,人們逐漸明白秦國人不用鐵質武器,依然堅持使用青銅武器的秘密。在以近距離搏斗為主的冷兵器時代,一旦發動戰爭,長武器顯然比短武器更占優勢,但是秦國人是怎么解決青銅劍過長容易折斷的問題呢?研究者通過對秦軍的青銅武器進行化學定量分析發現,秦劍的銅錫比例非常好,這種配方恰好可以讓青銅劍的柔韌度和硬度達到一個最好的狀態。
統一六國之后,為了對付剽悍的匈奴騎兵,秦國人又發明了一種叫做弩的兵器。弩的射程非常遠,與弓不同的是,弩的上弦是用腳蹬的。有人進行過估算,弩的射程最遠可達300米,而且在150米內都有很高的命中率和殺傷力。發射弩的扳機設計得也很精巧,弩的扳機用一套非常靈巧的機械傳遞,扳機上的掛鉤會在放箭時突然下沉,所以使用者只用很小的力氣,就能扣動扳機。在2000多年前,秦國人就有了如此精巧的設計,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在兵馬俑坑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很多的箭頭,這些箭頭幾乎都是三棱形的,擁有三個鋒利的棱角。與其他箭頭不同,秦軍的箭頭沒有翼面,這樣的箭頭雖然不如帶翼面的兇狠,但是卻比之能加的精準。研究人員對秦軍所用的箭頭分析之后,發現這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流線型箭頭,它的三個弧面幾乎一樣,就像是子彈的彈頭一樣,都是為了在飛行過程中減少空氣阻力。如此可以判斷,古代的秦國人已經掌握了一些關于空氣阻力的知識。
秦國的兵器不僅在設計上非常精巧,在制作上也非常規整。研究者從出土的兵器中發現,不管是弩還是箭頭,秦國人都是批量生產的。由于有統一的標準,秦軍兵器的部件都是可以互換的,在戰場上,如果士兵所使用的兵器某部分的部件損壞了,那么他立馬就可以換掉壞的部件,繼續投入到戰斗中。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在出土的兵器上發現了大量的文字,這些文字都是人名。經過研究分析,確定這些人名應該都是制作者的名字。而巧合的是,兵器上出現最多的名字就是呂不韋,所以,當時作為丞相的呂不韋應該就是秦國兵器工業最高的監管人。據研究人員推測,在兵器上刻上制作者的名字,目的是為了追責,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問責制度,如果兵器一旦發生質量問題,那么就能馬上找到責任人,這樣一來,監管兵器的負責人就不敢有所大意。
設計精巧、科技含量高、嚴格的管理制度,以上三點是保證秦國兵器高水準的重中之重,令人嘆為觀止。由此看來,秦國的強大不僅僅是兵多將廣,在后勤裝備的研發、管理上,也比其他國家強得多,如此說來,秦國能踏平天下,一統中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