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第一次登山的新手會問一個問題,到底要準備哪些衣物裝備呀?這個問題真不小,凡從頭到腳、食衣住行會用到的東西都被稱為裝備,其實每一種行程路線所需的戶外裝備不會完全一樣,至少季節不同,需要的衣著就不同,但是相同的是缺一不可。依重要性來看,可分為最基本的個人裝備與團體裝備,至于技術裝備,一般來說使用率不高,暫時不是新手需要考慮的。
所謂個人戶外裝備,就是每個人都必須各自擁有的東西,包括服裝系統、人身配件、鞋襪系統、 宿營、收納與背負、照明、餐具、飲水、登山杖、通訊、藥物、刀具等。
服裝系統
登山活動指的服裝,和一般日常休閑生活的穿著差異極大,一般休閑旅游的服裝雖也有些機能性,但是原則上并不適合登山活動使用,而登山用途的服裝卻足以應付一般的休閑場合,只是有些款式看起來過于嚴肅專業,可能在某些輕松的場合也顯得不太協調。但是近年新一代的服飾設計,尤其是來自歐美的專業戶外品牌,也許用料材質未必最頂尖,但是設計新穎流暢,不只是符合運動人體工學要求的立體服貼與超強機能,無論是剪裁、配色、主副料的應用,幾乎已致化境,達到既美觀又時尚,不但適用于嚴苛的山野環境,在都市里也有一部分喜愛戶外潮流的死忠者,非常樂于追逐這些戶外品牌所推出的服飾。
一趟登山行程需要準備的衣著類包括:貼身內層衣褲、保暖中層夾克、防雨外層夾克、防潑水軟殼夾克、防潑水長褲(或短褲)+遮陽帽、頭巾、手套、羊毛襪等。隨著季節、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料或相應的設計。大多數的行程除了貼身內層衣褲和襪子可以身上穿一套,背包里多帶一套之外,其馀衣物只要一件就好,視情況決定穿脫。
每一層服裝的用途各自不同。
人身配件
頭上的帽子或頭套、手部的手套,種類也非常多樣,主要是為了保暖或抗風、抗紫外線等用途,同樣也區分季節,因此有不同材質可選擇,種類極多。有些采用防水透氣材質,適用于冬季或是較惡劣的天氣。
防水性的要求在山區活動是必須的,但這并不代表每一頂帽子或手套都要防水,而是必需區分防水或不防水。如果帽子的材質能夠防水,則必定只能用于嚴寒的冬季高山,因為運動狀態下這樣的帽子應該不夠透氣,會使人感到悶熱才是,只有在飄雪的冬季山區使用還不錯。頭部的保暖非常重要,所以除了帽子之外,頭套也是很常用的一項配件,毛料或化纖材質均可,舒適性都很不錯,一般來說以化纖材質的重量較輕,也比較快敢。除了避免凍傷,高山上經常也要防止曬傷,所以一頂防曬透氣的圓盤帽很有必要,使用的時機其實比保暖用的帽類更多,或是輕薄快干的頭巾也可以。對有些流汗量大較怕熱的人來說,頭巾是比帽子好用一些,除了可以擦汗之外,較不易讓眼鏡起霧(帽沿有時會讓額頭的熱氣散得較慢導致眼鏡起霧)。
冬季的高山如果手套濕透,雙手很容易凍傷,但是戴著厚重的滑雪手套當然不是好方法,最好是準備一雙不防水但是足夠行進間保暖的耐磨透氣手套,必要時再套上一雙防水的不保暖外層手套,這樣大概足以應付多種地形場合。如果極度嚴寒的季節,當然就要再額外攜帶一雙能讓雙手在夜晚的停止狀態下也能保暖的厚手套(未必要防水)。
綁腿是用于防止地面上的泥土、小石頭掉入鞋筒內,或是防止積水濺起的水滴流入鞋內的小裝備。當雨中行走時,綁腿必須是在雨褲內,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雨水從褲管流入鞋內,而且必須穿著確實(綁腿未必絕對防水)而不是把綁腿圍住小腿就算了。如果綁腿使用正確而鞋的防水性能正常的話,就算沒有穿沖鋒褲,只要是穿著防潑水性良好的長褲(長度足以覆蓋鞋筒不會因為行走的動作而拉高至鞋筒以上),也不容易讓雨水流進鞋內。
鞋襪系統
要試穿一雙登山鞋,必須將襪子、鞋墊一并考慮。因為登山行程的路程長、負荷重,而且路徑崎嶇,許多地形的踏點甚至只占鞋底面積的一點點邊緣,鞋底沒有足夠的硬度是不行的,此外,還必須能夠防水與透氣。不過這些都是一雙鞋的物理性能,當腳掌套進鞋內,是否合腳則與鞋內的空間、腳掌與鞋墊的接觸面有很大的關系,是否足以應付上述的野地實際面臨狀況,就看鞋、鞋墊、襪子三者之間的搭配了。假設尺寸正確,這三者的搭配也沒問題,那應該會很舒適才是。通常采用高筒設計,使用全皮面搭配PU中底、橡膠大底,是高級登山鞋的必備要素。
但是一般登山鞋內附的鞋墊,都只能算是聊備一格,真正好穿的鞋墊,不但壽命比鞋體、襪子更長久,也能大幅增加穿著行走的舒適性。這樣的鞋墊必需考慮到人的腳底弧面,以及腳弓的高低,所以挑選一雙好的鞋墊符合自己的腳底,重要性應該和挑一雙登山鞋差不多。
至于適當的襪子,不只是厚度,更要講究的是腳部受力的位置是否有夠緊密的編織,關節的位置是否有更好的彈性,一雙好襪子有三個主要條件,避震、保暖、透氣,利用理想的材質,透過編織的技術,可以達成這三個目的。
宿營
睡袋是絕對必要的個人裝備,睡袋的外型和內部的填充材料決定的保暖的效率與收納后的體積,內容物有羽絨和化纖二種,羽絨的效率比較好,相同保暖度的條件下也比較輕,但是羽絨較不易照顧,濕了以后會完全失效而且很難干燥,所以使用必須非常小心。另外,登山用和一般露營用的睡袋設計理念差很多,不宜混用。外型如同木乃伊般的睡袋才是登山用,家庭露營活動的型態則會使用信封型睡袋。
睡袋的蓬松度越高重量就越輕,蓬松度以”FILL POWER”的數字大小代表等級,這不是羽絨的重量或者羽絨的份量,這指的是羽毛的蓬脹系數,這些數字代表著一盎司羽絨所可以膨脹充滿的體積,650代表的就是可以膨脹到650立方英寸,以此類推。膨脹系數愈大表示羽絨中所能囊括的空氣越多,保暖度越高,而相對的重量也就較輕,這是選擇羽絨制品很重要的數據(羽絨服亦然)。
但是只靠睡袋是無法睡得安穩的,先不討論是睡山屋還是帳篷里,無論如何都必須搭配睡墊才能睡的安穩與保暖。“熱”的隔絕主要是靠空氣,睡袋內的填充材料(羽絨或化纖)蓬松后的空隙,就是為了留住被體溫加熱的空氣,睡袋的隔間結構是為了讓這層熱空氣不要太快流失,以及維持填充物的穩定。但是當我們躲進睡袋之后,背部的填充物會被我們自己的身體壓扁,其實是沒有保暖作用的,此時就必須依靠睡墊阻絕來自地面的寒冷。睡墊有充氣式結構和發泡物二種,無論外型為何,目的都是一樣,但是登山用途當然是要講究輕巧,所以會盡量縮小體積,展開后通常是與肩同寬,長度則和睡袋一樣是有尺寸規格的。
至于使用睡袋內套有二個好處,首先是因為睡袋不易清洗,所以我們在進入睡袋之前,最好先將身體鉆進睡袋內套然后再進入睡袋,這樣睡袋比較不容易被我們自己的身體搞得又臟又污,畢竟大多數的登山過程是無法洗澡的,睡袋會臟通常是使用者的身體本身所造成(所以還是盡量不要使用公用的睡袋比較衛生)。第二個好處是睡袋內套本身能夠增加保暖度,可以讓睡眠的熱效率更好一點。而睡袋內套本身的材質容易清洗,多數是和排汗內衣的材質相同,或是使用其他材料,像是絲質之類,但是不管什么材質,當然是越輕量體積越小為佳。
收納與背負
并非把所有的物品全部塞進背包里就算是收納喔,而是要先將所有要攜帶的物品攤在眼前,若真的要攜帶這么多東西,勢必要有效率的收納,才會讓背包打包完畢后重心穩定、外型整齊,并將背包套完整的包覆整個背包。因此,先將所有物品分類,以適當大小的防水或抗水收納袋包好,再依照拿取的順序一一放置于背包里。原則是越輕的放越下面,越晚用到的東西也放愈下面,因此,一定是先放置睡帶、睡墊等物,再來是備用內衣褲、炊事用具、糧食、帳篷、保暖夾克、攝影器材等依序收納放置于背包的主袋內,而沖鋒衣褲要放在隨時可以輕易立刻拿取的副袋(或前袋),一旦雨勢變大決定穿沖鋒衣時,才能立刻拿到。頭燈、行動糧、手套、帽子、藥品之類的東西要放置在頂袋,一個正常的背包一定有水瓶、登山杖等物的固定收納的位置,必要時還可以運用織帶與扣具額外再加掛其他物品,例如雨傘、外帳等。
因此,你需要好幾個小型的防水收納袋,將上述物品分類收納完畢后,逐一全部放入大背包里。另外再帶一個小容量的登頂包,在登頂的那一天帶著當天需要的物品。只要調整正確,你的背包應該是重心在肩部下方,并貼近身體,大部分重量依靠腰帶穩固在髖骨的位置,肩帶只是讓背包更穩固的“穿”在身上。
至于背包容量要多大,就看要帶多少東西了。通常夏季的四、五天、有山屋的大眾行程大約40-50L應該夠,同樣行程冬季的話會需要稍大的容量,因為衣物、睡袋等會較厚重一點,大約55-60L夠裝。需要扎營過夜、又喜歡吃好的、又要玩各種主題攝影的話,恐怕隨便都要75以上的容量才夠裝了。
照明
這里指的是頭燈為主,通常是同時具有主燈與副燈的設計,并且能夠防水,亮度大約在130流明以上。并不一定要愈亮愈好,其實流明數越大就越耗電,體積也越大。通常高山的路徑較清晰,習慣摸早黑登頂的人,在天亮前的一片漆黑山區160流明已經很好用了,在地形複雜的中級山摸黑也許需要更強一點的亮度,但應該盡量避免發生這種狀況。另外,頭燈這種東西什么時候會壞掉很難說,既然體積不大,就帶二個吧,一個留者備用。
現在的LED頭燈省電效率比過去的好非常多,進步的速度很快,體積也越做越小,加上可重復充電的電池也愈來愈物美價廉,頭燈已經不是很昂貴的戶外裝備,但是非常實用,也不太容易壞,其實不需要買太過廉價的次級品。
餐具
不要攜帶體積大又重的碗,應該選用輕量有握把的大容量金屬杯,吃飯、刷牙、取水都靠它,容量大約以能夠裝得下一碗泡面的容量為佳。鈦金屬最好,質輕強度高又容易清洗,但是價格昂貴,也不宜直接放在爐火上燒烤。鋁合金次之,強度雖稍差但是也很輕,現在有些鋁合金強度也很夠了。塑膠餐具也愈來愈多,而且很便宜,也是不錯的選擇。筷、匙、刀、叉等餐具也是上述材質都有,但是也不必全部都帶吧?視飲食習慣帶個一、二把應該就夠了。
飲水
大約800ml的水瓶是很常見的規格,塑膠或不銹鋼制品都很常見,也可再多帶一個保溫鋼瓶,但是不必太大,通常是能夠裝得下便利商店賣的咖啡即可。當然不只是裝咖啡,只要是需要熱水的冬季,帶著一個保溫鋼瓶很好用的,泡壺熱咖啡休息時來一口,很不錯的享受。
有些人會使用水袋搭配吸管,好處是可以邊走邊喝,不必停下來拿水壺與放水壺,而且冬季時藏在背包內水袋里的水較不易結冰。但是缺點為你看不見水袋里的水還剩下多少,而且清洗比較麻煩。
登山杖
使用登山杖除了可增加使用者的平衡;擴大支撐面以及止滑之外,使用登山杖來穿越崎嶇的地形也比較舒適,上坡時可讓腿部的肌肉輕松些,長距離下坡時也能減少膝蓋的負擔,必要時登山杖還可以用來支撐外帳;或是用它來探索草叢等,某種程度上它算得上是手臂的延長。使用登山杖讓手臂的力量協助雙腳推動身體向前、向上,并在下坡時幫忙制動,尤其是背著大背包長途健行時效用更為明顯。不管是那一種形式的登山杖,都能提供上述的功能,不過既然是登山,還是選擇登山用的款式比較適合,一般中老年人散步用的那種,握把的形式較不利長時間的登山活動,而收折后的長度越短,當然就越方便攜帶。
有一種常見的使用錯誤,就是新買的登山杖通常會附一個軟橡膠的杖尖護套,這個護套主要是在還沒有伸展開登山杖時,或者當要把登山杖固定在背包上時,以這個軟質橡膠套套住杖尖,以免堅硬的鎢鋼頭造成危險或是損壞背包或背包套,要開始使用登山杖時再把此橡膠套拆下。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時忘記或不知道要將此護套拆下,直接以此護套著地,當然會因為施力而將這個套在杖尖的護套刺破,而且也失去杖尖的抓地功能。
通訊
以前的手機都沒有現在的智能手機厲害,現在的手機不只是通訊工具,也可以利用GPS功能定位、依循事先下載完畢的路線航跡,使得手機成為具有導航功能又可以通訊,又可以拍照,有些山頭上甚至有4G信號可以發微信朋友圈簽到,已成為必備的好用器材,但缺點是大多數手機并不防水耐摔,也頗為耗電,需要攜帶額外移動電源,所以非必要時,還是關閉wifi功能比較省電。
藥物
除了意外傷害之外,大部分會在高山上需要依賴藥物時,多半是個人用藥的需求,但是在高山地區使用藥物,必須經過醫生許可比較安全。尤其是高山癥藥物的用藥安全其實備受質疑,例如“乙酰唑胺”就不是每個人都可吃的藥物,做好高度適應,行程規劃合理,不要短時間上升過高過快,并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避免高山癥的根本辦法。
刀具
工具刀非常好用,多半也非常耐用,有些多功能刀具的妙用非常多,最經典的就是瑞士軍刀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至今仍是許多老人家愛用的玩意兒,當然還有很多種多功能小刀也是不錯的。除了小刀以外,有些行程帶一把大一點的開山刀在披荊斬棘時就得靠它,在溪谷扎營露宿時,需要劈砍干材時最好用的也是它。
以上戶外裝備都有的話,表示你已經進階到一定程度,如果不齊全,其實應該要盡快補齊,讓戶外登山活動更安全也更舒適。如果全部都沒有,那最好不要獨自一人就上山,這樣的你即使買齊了一切戶外裝備,也還是強烈建議跟著老驢一起走,或者參加信譽良好的登山隊伍,這些安排好的的大眾行程是比較安全可靠的路線,待走完多條經典戶外入門路線之后,再嘗試進階多日的縱走行程,是比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