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浸淫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中華民族因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續,而驕傲,而偉大!
01|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02| 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
03|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部;
04|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國學”一說,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于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乾泉教授認為,“國學” 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哲學,其基本結構按照河圖洛書、易經哲學傳統,也分為“八卦九宮”之型,即為“易學道家(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乾卦)、佛家墨家(兌卦)、法家(離卦)、兵家(震卦)、儒家(巽卦)、縱橫家(坎卦)、名家(艮卦)、雜家農家(坤卦)”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中國文化已驅成熟。
因此,中國社會是一個主要靠中國文化要素之間彼此消長和相互協同,來驅動文明發展的理性文明社會。中國在近代的落后有其自然生態突變等諸多原因,不能因為此就一味否定中華文明的先進性。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飛速發展,中華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取得歷史性的偉大成就,中國傳統文化也隨贏得世界的尊重,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逐漸恢復了自信,“國學”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乾泉教授認為“國學”在今天應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意即“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是中華6000年文明的代名詞,實乃為“立國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