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被廣為流傳。
《論語》中還隱藏著很多成語
ABCDEFGHIJKLMN~
今天
我們就來看看其中的一部分吧
哀而不傷
【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不恥下問
【解釋】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察言觀色
【解釋】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自】《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簞食瓢飲
【解釋】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像;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后生可畏
【解釋】后生:年輕人,后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自】《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見義勇為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侃侃訚訚(yín)
【解釋】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
【出自】語出《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樂在其中
【解釋】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自】《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敏而好學
【解釋】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年富力強
【解釋】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
【出自】《論語·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披發左衽(rèn)
【解釋】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現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狀態。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輕裘肥馬
【解釋】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出自】《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逝者如斯
【解釋】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無為而治
【解釋】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循序漸進
【解釋】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出自】《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釋】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出自】《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中庸之道
【解釋】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文章來源:http://www.lofter.com/lpost/205262e7_1c5c5c4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