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卷云舒 于 2016-6-29 21:34 編輯 做五斗柜,體驗榫卯規矩
入壇已5年,當初主要是為榫卯的魅力所折服,從木工桌開始,主要做榫卯家具,最多的是四腿八挓小板凳和夾頭榫小條凳,也做過富貴凳和帶翹頭二屜柜櫥。
家具是否牢固,關鍵在榫卯。榫卯要牢固,需遵守一定的原則或規律,也就是“榫卯規矩”。榫卯的一般規矩,尤其是中西通用的榫卯,如榫頭的長寬厚,很多書如《木工基礎》等都有明確的闡述,經過實踐也基本掌握了。但一些中國傳統家具特有的榫卯,如攢邊打槽裝板,是傳統家具最常見的結構,但大邊榫頭的寬度多少合適?面板多厚為好?穿帶的要求有哪些(用什么木材好,大小頭相差多少,燕尾槽多深)?施膠有什么要求?伸縮縫留多大合適?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與西方相比,中國不太有DIY的風氣,一直沒有經典教材,中式傳統木工的很多規矩、技巧是靠師徒口口相傳、手把手教的。木匠自己會做,怎么做心里清楚得很,但就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得清楚又確切,可意會難言傳,用文字表達清楚就更難了,也沒有要著書立說的動機。作為木工愛好者,沒有師傅手把手當面教真的很難。
研究古典家具的專著和文章不少,但大多是從鑒賞的角度寫的,很少有制作技術類的,大概是會做木匠的專家太少的緣故吧。從一些零星資料里找到了一些有價值的答案,這些資料主要是《田燕波的榫卯“規矩”》、古家具專家張德祥的《中國古代家具上的重要部件——帶》、《中國古代家具上的楔釘銷砦》。 我想通過做五斗櫥來實踐、體驗攢邊打槽裝板的榫卯規矩,同時分享給各位木友。
木材:
主體是本地的苦櫧
抽屜面板用苦楝
櫥背板和抽屜內板用存放了幾十年的柳杉(當年還是手工拉大鋸開的板,是高山上的一個農民朋友送的)
工具:
刨平歸方用四合一
打眼用帶十字滑臺的臺鉆,再用鑿子修整
開槽、裁口、抽屜直榫用倒裝電木銑
打磨用砂紙機加手工
其余就是手動工具了
一、過程:
隨手畫的草圖,整體尺寸是94*50.5*102.2cm
(一)做頂板,體驗攢邊打槽裝板的榫卯規矩
很抱歉,過程照片沒拍全,因為做的時候帖子究竟怎么寫還沒想好,有些只能用完工的照片干說。
攢邊打槽裝板
攢邊打槽裝板,即四條木邊通過四個格角合成一個木框,用穿帶將較薄木板穿束平展后裝嵌在其中,使所有木料的易吸潮、易變形、易開裂、不美觀的端面立茬,全部的隱蔽封護起來,免其日后發生損壞,從而獲得了一個完全由通順木紋組成的平面,或作桌面,或作柜門,異常美觀堅固。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工藝的封閉式構成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種極強的裝飾美和構造美,形成了中國古代家具最基本的結構特色和裝飾基調。其余眾多的層出不窮的結構形式和裝飾手法,大都是圍繞和依附這一基礎而發揮發展起來的。
攢邊打槽裝板的榫卯規矩
1. 大邊榫頭的寬度應比大邊寬度的一半少3—5mm。
我的大邊寬80 mm,榫頭的寬度是35mm,卯眼外側有45mm,小榫寬12。這里的原則就是,榫頭寬度要永遠小于榫眼至最短面邊的距離。因這一段距離看上去挺大,實際上它是個斜肩,如果榫稍微大一點,這一小塊木頭可能就管不住榫。尤其是在組裝不嚴的時候,往往會楔一個楔子,如果這塊木頭預留過少,很可能會在楔上楔子后被撐開。
很多人想象中可能覺得榫頭越大越結實,實際上這是個很大的誤區。如果這里的榫做大了,外頭管住榫的那部分就會相應減小,并不結實。
2.芯板的厚度
芯板的厚度一般在10—20毫米之間,可以根據邊抹的厚度來確定。我的邊抹厚38毫米,芯板15毫米。
3.穿帶的規矩
“帶”指貫穿于木器平面部件內側,對其變形起管束作用的一類橫木。由于其大都設置在板材的中間部位,很像人的腰帶,故俗稱為“帶”。“帶”可管束木板,防止其變形,但并不會截斷其通順的紋理,通常只是在內部較隱蔽的地方使用。
由于在家具上所處的位置不同,受風吹日照陰晴變化中的使用環境的影響也不同,會引起木材內外不同部位含水率的不均衡變化。而較寬薄的桌面、柜門,變化更是明顯,常引起開裂、翹曲等現象。經過痛若的失敗與艱辛的探索,古代工匠發現,只有順應木材的天然屬性,將板材的一側做燕尾開口,使其只能沿橫木方向滑動,就既可適應其干縮濕漲的變化,又可控制其不向其它方向開裂翹曲,從而獲得一個堅固、平展、紋理通直的平面。這根神奇的橫木,即是聰明的古代木匠應對環境變化發明的“帶”。
在春風拂柳或秋雨連綿時,你心愛的古家具發出“嘣”“嘣”鳴響,您大可不必驚詫,盡管懷著贊賞的愉悅心情來傾聽。因為這正是聰明的中國古代匠人發明的帶,在為保護您的精美家具而工作呢。
①用材
做穿帶用的材料應選堅實致密,紋理通直、沒有節疤劈裂的木材。符合上述要求的木材均可,唯不可用楊柳木,因其纖維短,抗剪力差,會出現齊茬斷現象。
我用的是杉木,杉木是較經濟適用的穿帶材料,木質雖軟,但柔中有剛,有一定的抗壓抗剪強度,寧彎不折,又廉價易得不易腐朽,用其做帶可在帶口內“硬下”,使帶和芯板緊密配合。
②制作
穿帶薄長的梯形燕尾“穿簧”應做得一頭大一頭小,兩端相差約2-3毫米。以便能在“帶口”內越穿越緊。
下料時縱向要長出實用尺寸約10厘米;只先裁出燕尾簧,暫不開兩端榫肩;待燕尾簧徹底貫實于芯板帶口內后,再劃榫肩位置,開出兩端榫肩。
我的燕尾簧是用穿帶刨刨出的
③帶口深度
帶口深度一般為芯板厚度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我的芯板厚15mm,帶口深5mm,用修邊機夾燕尾刀開出。
④間距
通常較小的桌椅只用一根帶,大多數家具上都是多根并用,其間隔應在20-50厘米不等。最外端兩根帶距抹頭的尺寸應是中問間隔的二分之一。
我的間距應該是19—40—19,但不符合這要求,而是大致三等分了,因為做的時候忘了這規矩。
⑤排列
較窄平面上的幾根帶的大小頭方向應一致,以便使面芯板能向同一方向抽漲,保障面板上有一側是沒有“抽漲縫”的完整平面。較寬大的平面,如方桌面,畫案面等,其伸縮變化量較大,如把抽漲縫留在一側,干縮時常會出現“透天”等缺陷。這時,穿帶的大小頭要交替著向相反方向穿入,把抽漲縫分散在前后大邊兩個位置,以免出現“拔簧”透天的現象。
4.施膠要求
格角榫施膠,邊簧、穿帶不施膠,是為了芯板能沿著穿帶縮漲活動。
5.伸縮縫(抽漲縫)
要不要留?怎么留?留多大?留幾邊?
留伸縮縫是為了木材濕漲時不致撐裂家具的邊框榫卯或面板變形,如果不是一年四季濕度基本恒定的地方,或者是木性特別小的木材,應該留伸縮縫。也有做家具時不留伸縮縫,但不留并不代表沒有。比如木材較濕、在夏季空氣濕度大的時候制作,制作時不留伸縮縫,但過一段時間,木材收縮后也會有縫。春秋季做的、冬天做的和夏天做的都不一樣。
伸縮縫的大小應該在夏天不能脹死(頂開),冬天不能透亮(見地),最理想的是空氣干燥時有小縫,濕度大時正好沒有縫,但要做到這樣很不容易。
伸縮縫一般在3mm左右,超過5mm就比較難看了。芯板寬留大點,窄留小點;干燥季節留大點,潮濕季節留小點;木干留大點,木濕留小點;木材性小留小點,性大留大點。
伸縮縫一般只留一邊,如果面板特別寬,為了避免縫太大難看,可以兩邊均勻留。兩頭不必留,因為木材縱向基本不受空氣干濕的影響。
我原準備留2mm的伸縮縫,因計算錯誤,多裁了3mm,實際成了5mm,偏大了。
6.破頭楔的使用
破頭楔亦稱“挓頭楔”,通常是在透榫端部的靠近外側的適當位置,預先鋸開楔口,待榫入卯后,再備入楔子,使榫頭挓開,體積加大,木質增密。此楔口也可以臨備楔前用鑿子刻開,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備楔形式。常用在攢邊的桌面、椅面、床面的四角等重要結構部位的透榫上。
與破頭楔相對應的卯眼,理論上應鑿成“銀錠”形狀。俗稱“雞心眼”,即兩端開闊,中心狹窄的卯眼。先使榫頭容易進入,待備破頭楔榫頭挓開后,又極難松退。常見極古老的家具,結構松而不散,即是破頭楔在起作用。
備楔時應交替敲擊兩個木楔,使其基本平行進入。
(二)做側板、橫棖
腳和橫棖的燈草線用線刨刨出,為防戧茬,線刨最好是成對的
倒棱,用倒棱刨,又快又美觀
(三)試組裝
試組裝能夠發現榫卯不完全匹配的情況,并作修整
(四)組裝
初步打磨,比組裝后打磨方便些
組裝前把三節軌先裝上
把頂板的邊沿線條刨出
開始正式組裝
半成品
(五)做抽屜
榫卯方面還有幾點的體會和疑問
1.鋸榫肩的要求
木工諺語:硬木齊線鋸,軟木外高里低差一鋸。
“齊線鋸”即榫肩與頭垂直,“差一鋸”即略小于 90°。這樣榫肩結合處外緊內虛,容易密合。
2. 剎肩
在試安裝后,如榫肩與榫眼平面還有些靠不嚴,可用鋸沿著榫肩線鋸一下,鋸完一側再鋸另一側。鋸時注意,不要完全鋸到底而傷到榫頭,未鋸到的角落可以拆開后用鑿子清角,這稱為“剎肩”。剎肩也常用于格角榫,邊抹結合調整到90°后,在榫肩結合處拉一鋸,可以達到密合效果。
3.榫卯的松緊度
木工諺語:一分緊十分牢,十分緊一分也不牢。
榫卯結合松緊度要適當緊一點,但過緊容易撐爆榫眼,反而不牢。
木工諺語:緊車卯子,趿拉房,桌椅板凳手按上。
不同木制品對榫卯的松緊程度有不同要求。木輪車的榫卯要很緊,房子的榫卯要松,家具的榫卯,以組裝時手用力能夠將榫卯合上為宜,最多用錘子輕敲就能進入,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
4.分步組裝
較大型的家具組裝時,最好先把大的部件組裝好,膠干后再最后組裝。不必所有部件同時組裝,那樣不但須用很多夾具來固定,同時,使整個作品規方也更困難。
5.半榫是否還需要加竹釘
明代以后的家具多用半榫,半榫美觀,但不及透榫牢固,日久容易松動脫落,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有個說法叫“北膠南銷”,北方常用魚鰾膠來增加半榫的牢固度,而南方濕熱,魚鰾膠容易發霉變質,則采用加竹釘(竹銷)的工藝,尤以蘇做家具為盛。竹釘斷面多為圓形,間或也有方形,多用老竹皮青部分削制。常見有清初精美的吳式家具,通身無一處透榫,也不施膠。只是在幾個關鍵部位,用三兩枚竹釘來固定。歷經數百年后仍完好如初。這幾枚小竹簽的神奇力量,真令人嘆服。
竹釘的應用地域性很強,多見用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竹木家具上,尤以吳中地區為最,而廣大北方及嶺南地區則較少應用。廣做家具多在最重要的結構部位仍留下透榫以備楔加固,極少見到有用竹釘者。二者關系“有我沒他”,即用破頭楔則不用竹釘,用竹釘則不用破頭楔。
有個疑問提出來供討論,現在的膠水好了,南方也適合使用了,半榫還需要加竹釘嗎?
抽屜底板太寬,拼板用了竹釘和膠水
從一個老木工的短文中看到,用竹釘拼板,凡相鄰的兩根竹釘應竹青對竹青成對插, 且竹青或竹黃要朝向板長方向, 不可面向板厚方向。
二、成品
抽屜拉手試裝了2個,其余的等油漆后再裝
目前是江南的黃梅天,濕度大,不適合油漆,只能過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