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這個互聯網產業的標志性地域,大多數人不會陌生,但你聽說過“硅巷”嗎?這些隱藏在紐約曼哈頓下城區老宅中的高科技企業群已經成為紐約市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本期文章將會帶大家探索新一代科技潮流的理想匯聚地,看看已成長為新科技之都的老城區,為科技創新提供最佳機遇的高度聚集、高度多元的紐約硅巷——
From Silicon Valley
從硅谷到硅巷
To Silicon Alley
1
東風壓倒西風,科技新贏家
紐約
每個科技人都有一個硅谷夢。在過去幾十年,硅谷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才——三分之一的硅谷人出生于海外,移民是硅谷能夠成為硅谷的重要原因。不僅如此,因為無可匹敵的科創文化、人才和風險資本,硅谷在很長時間里是美國高科技創業者唯一的樂園。
黛博拉·佩里·皮肖內在《這里改變世界:硅谷成功創新之謎》中以“從東海岸到西海岸”開篇,這代表了過去美國國內高科技人才的流動方向——無論是六十年前的“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硅谷風險投資之父”唐·瓦倫丁,還是十幾年前的Facebook創立者馬克·扎克伯格,無一不是在東海岸默默無聞、卻被硅谷成就的科技創業者。而現在,這一潮流正在被逆轉。
據《舊金山商業時報》2016年的報道,灣區的科技工作者對于尋找灣區以外的工作機會表現出持續升高的熱情,其中,紐約一馬當先,成為檢索率最高的城市。在線求職平臺Woo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希望離開灣區的科技工作者中,37.5%表現出對紐約的興趣,而該比例在2016年上升為47%。“逃離硅谷,奔向紐約”在新一代硅谷人中逐漸流行。
紐約,這個快速成長的高科技樞紐,在短短十年間超越波士頓,成為能與硅谷匹敵的美國第二大科創高地。但是和硅谷的郊區科技園不同,紐約的科創產業在中心城區聚集——以中城南區的熨斗區、切爾西地區、SOHO區和聯合廣場為起點,逐漸向曼哈頓下城和布魯克林蔓延,這個無邊界的科技產業聚集區被稱為“硅巷”。
紐約初創公司地圖
2008年至2012年,在各行業普遍蕭條的背景下,硅巷的科技領域就業增長了30%,達到4.1萬。據2013年的統計,科技產業占紐約城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在十年間增長25%,產生了56億美元的年稅收。
與此同時,2007年至2011年,硅巷創業資本成交量上漲32%,而包括硅谷在內的美國其它六個科創產業聚集區同期交易量卻都呈現下跌態勢。創業資本的活躍成功催生了一批科技企業,如今的紐約是超過14500個初創公司的棲息地(華爾街日報,2016)。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Dudley表示,過去金融產業是紐約地方經濟的支柱,但是這一地位正在被科技產業取代。
2
都市的勝利:硅巷
被科技潮流造就的英雄
提到硅谷,就一定要提到戈登·摩爾。1965年這位就職于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工程師提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整個硅谷的基石。Rambus首席科學家Craig Hampel說過,沒有摩爾定律,就沒有如今廉價的處理器,如今硅谷99%的公司也就不會存在。摩爾定律讓硅谷各路豪強爭相以生產更加強勁的芯片為目標,推動著硅谷IT產業的飛速發展。
盡管硅谷在上一次科技浪潮中處于統治地位,但是這一潮流正在涌向硅巷。正如城市未來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中所說:“或許硅谷將繼續在芯片裝置、硬件以及某些軟件應用上有所建樹,但紐約的特性將更適合下一代互聯網科技企業。”
潮流一:向傳統滲透——傳統產業依托科技,老樹開新花
在信息技術發展中,第一批崛起的是純粹的IT公司,如早期生產電腦的蘋果公司和生產網絡設備的思科公司。緊接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開始向其它產業滲透。行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科技不再是少數人的游戲——除了工程師以外,廚師、作家、時尚達人都在成為科技產業的一份子。跨越對更快更小芯片的追求,重塑傳統產業,把不再滿足客戶需求的大型產業變得更高效、更個性化,是未來幾十年的科技增長點。
和硅谷不同,紐約的科技人才大多被吸引到該地區發達的傳統行業里。他們對芯片、半導體并沒有多大興趣,而更喜歡運用互聯網技術來為商業、時尚、傳媒及公共服務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把技術與傳統行業結合,用技術改革傳統行業并建立細分市場,這種特征被稱為“東岸模式”。
構成科技生態系統的勞動力統計表明(包括科技產業中的科技職位,科技產業中的非科技職位,和非科技產業中的科技職位),2013年紐約市非科技產業中的科技職位約占52%,遠高于硅谷和舊金山。憑借優勢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客戶群,紐約正在成為顛覆傳統產業的科技提升引爆核。
紐約典型科創企業地圖及其類型
在被科技所顛覆的都市傳統產業中,紐約的新媒體算是典型案例之一。依托“世界媒體之都”的優勢,紐約已成功轉型為美國新媒體中心。一方面,紐約發達的傳統媒體產業為新媒體的興起孕育了人才——以新媒體企業家喬納森·格里克(Jonathan Glick)為例,他出身于《紐約時報》,之后轉型創辦了社交類內容導向的互聯網公司Sulia。另一方面,作為媒體之都、藝術之都、時尚之都,紐約為以內容為核心的新媒體創業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養料——比如SOHO區有年代感的鑄鐵建筑、特色潮牌、精致餐廳,就是最受時尚博主歡迎的靈感來源地。
網絡新聞媒體BuzzFeed,2006年成立于紐約,已由最初研究網絡熱門話題的實驗室,成長為美國新媒體標桿
活躍在紐約SOHO區的時尚博主
為了推動新興媒體形式、內容制造及傳播方式的革新,紐約市政府提出創建“紐約制造”媒體產業中心(Made in New York Media Center)。除了提供資金幫助外,更重要的是創造行業平臺。例如,為獨立電影制作人與HBO等大型影視機構牽線搭橋,通過先進的互聯網數字技術將各類影視內容匯聚于一處,并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乃至免費的方式為獨立電影人提供各式各樣的制作技術支持。
另一個都市科技對傳統產業的滲透案例,是“用科技為自己加冕”的華爾街金融業。在華爾街,過去是金融投資科技,現在則是科技服務金融。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運用于傳統金融,使金融服務更快、更高效,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出發點。而紐約,正在超越硅谷,成為美國金融科技企業最喜歡落腳的城市。
華爾街的各類傳統金融機構正是紐約金融科技繁榮的動力源泉。華爾街巨頭們追求技術創新,以保持自身競爭力。摩根大通專門設立技術中心,聘用約4萬名技術工作者研究大數據、機器人和云基礎設施,技術預算達96億美元,占其總收入9%。他們開發的金融合同解析軟件COIN,幾秒內就能將原先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需要36萬小時做完的工作完成。金融巨頭的需求同時帶動了初創企業的生長。原摩根大通女投行家布萊斯·馬斯特斯(Blythe Masters)出任紐約初創企業“數字資產控股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的CEO,試圖利用比特幣背后的區塊鏈技術來降低銀行業的后臺成本。可以說,紐約已經成為金融科技獨角獸的最佳孕育場。
紐約主要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及其類型
潮流二:向市場生長——樓上孵化器,樓下普拉達
科技產業已經從制造電腦、互聯網的基礎框架,向制造消費品過渡。用科技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用科技使生活變得更有趣,不僅依靠技術取勝,更需要服務理念的創新和資源整合意識。“在硅谷會接觸到頂尖的工程師,但也只有頂尖的工程師而已。”從硅谷搬到紐約的創業隊伍說。
而在紐約,每天有600萬人口進出,能接觸到非常多的客戶類型,容易產生貼近市場的思維。“如果想打造一個天馬行空的計劃、大膽夸張的前瞻展品,可以在硅谷專心地打造;但是如果想要有人性化的設計思維、貼近市場、打造解決市場問題的產品,那么應該在紐約。”
“樓上孵化器,樓下普拉達”,是紐約科技存在的典型形態
1) 紐約,科技所需要的最大城市實驗場
紐約的人口密度與多元性是這座城市的巨大資產。截至2014年,紐約市大約有849萬人,紐約大都市圈則有2000萬人左右。特大都市的人口密度帶來了更大的市場,為創新創業提供了人口和商業的市場樣本。
Foursquare是一家基于用戶地理位置信息(LBS)的手機服務網站。2009年3月Foursquare在美國上線,2010年8月30日,官方數據顯示,該公司用戶已經突破300萬。孵化器 TechStars紐約分支的主管大衛·蒂希(David Tisch)在TechCrunch國際創新峰會的采訪中說一針見血的地指出:“人口和商業的密度會影響到商業模式的類型。像紐約這樣的大都市,每個地鐵站點都擁有不同的人口特征,這樣你才能理解為什么像Foursquare這樣的公司誕生和發展在紐約。”
2) 紐約,帶來科技商機的“問題”發生器
繁華的老城中心,已經成為城市“問題”的發生器,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城市問題的樣本——很多大公司也看到解決城市問題而帶來的商業機會,比如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都將目光投向城市領域。
在紐約,為了給數量龐大的上班族解決餐飲問題,誕生了凈菜(ready to Cook)電商藍圍裙 (Blue Apron)。針對追求生活品質但時間緊缺的紐約客,藍圍裙的核心理念是“在家就能快速烹調出米其林餐廳水準的菜品”,通過“賣菜譜而非賣原料”的解決方案,為客戶推薦時令食譜,并與當地農民建立合作關系,配送精確分量的新鮮食材,還有搭配紅酒選項。2012年成立于紐約的藍圍裙目前市值約19億美元。
藍圍裙,2012年成立于紐約
如果說,科技潮流的驅使讓紐約具備了打造美國“新科技之都”的天時,那么主動進行城市更新,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在紐約中心城區生長,則是紐約政府為“新科技之都”而用心打造的“地利”。
1) 基礎設施更新
在基礎設施改善上,紐約政府率先推行管線改造計劃。利用曼哈頓34大街南面和布魯克林商業區地下總計280km長的舊管道,安裝光纖線路,進行高速數據傳送,讓紐約成為全美國寬帶光纖鋪設最為密集的城市之一。通過LinkNYC項目,將路邊的傳統電話亭改造為Wi-Fi服務站,使紐約實現全域Wi-Fi覆蓋,為紐約客提供全球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免費無線網絡。
LinkNYC分布地圖
LinkNYC Wi-Fi服務站
更重要的是,2014年紐約市政府與IBM合作發起“數字紐約”(Digital. NYC) 計劃。在發起儀式上,時任紐約市長的白思豪(Bill de Blasio)表示:“科技正推動著紐約市各行各業的創新——從時尚、金融到制造業,這使得建立一個數字社區中央平臺變得更加迫切。” “數字紐約”能為初創企業匯集整個地區的相關創業信息,包括紐約所有的科技公司、初創企業、投資者、創業孵化器、工作間、活動及招聘信息,是紐約市的在線創業服務中心。
Digital. NYC網站提供的科創地圖
2) 人才更新
對于紐約的科創公司來說,人才是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資源。由于缺乏頂尖的工程類院校,“沒有工程師,沒有程序員”是制約紐約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于是,紐約市政府發起“高科技人才輸送管道”項目,致力于人才的短期培養,把紐約居民培養為高科技公司的理想員工。這個項目的范例之一是熨斗學校(The Flatiron School)。成立于2012年的熨斗學校被譽為“編程學習領域的哈佛商學院”,與傳統的培訓項目不同,該學校像教授創意寫作一樣教授編程課程,完全不需要任何經驗。通過12周的全日制編程培訓,結業學員將成為完全稱職的Web程序員。
熨斗學校
超模Karlie Kloss是熨斗學校學員之一
在人才的長期培養上,紐約實行“紐約市應用科學”計劃,其核心是通過大力吸引世界頂級理工院校來共建大學和科技園區,培養優秀的應用科學人才.
2012年,紐約市政府宣布引進康奈爾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學院在羅斯福島共建一個大學園區和初創企業孵化器——Cornell NYC Tech,以媒體、醫療和環保三大領域為核心,設立計算機、電子工程、生物醫學等20多個專業,計劃每年培養約2500名碩士和博士生,彌補紐約在應用科學領域的短板。
Cornell NYC Tech
3) 空間更新
新經濟需要新容器——為此紐約著力改造正在衰退的城市空間,以匹配正在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而這不僅要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良好的辦公環境,也需要打造活力而又鼓勵參與的公共場所,激發創新人群的靈感。同時,還要將辦公室里進行的科技革命反映到街道上,使科技更加顯而易見。
布魯克林科技三角區布魯克林市中心、海軍造船廠和橋下藝術新區三個片區組成
以布魯克林科技三角區為例,一系列城市改造計劃使這里成為紐約科創產業增長最為迅速的片區,也是曼哈頓之外紐約市最大的科技產業集群。在橋下藝術新區,紐約市經濟發展組織聯合紐約大學POLY理工學院發起“DUMBO孵化器”項目,為初創企業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的工作場所,引發了整個片區向科技創新方向轉型。
工業時代的倉庫廠房經過改造重獲生機,保留工業元素,融入時尚氣息,呈現出現代建筑無法擁有的歷史風情和文化底蘊,成為新一代科技企業的新寵。
手工藝電商平臺ETSY總部,布魯克林橋下藝術新區
在小街區之間,舊貨棧被改造成創意書店、咖啡館、設計室、古董店、小酒館,成為人流交匯之地。在改造后的公共綠地上,時尚雕塑與百年建筑相互輝映,成為創意工作者溝通交流、激發靈感的活力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布魯克林科技三角區戰略規劃》明確提出要打造調性鮮明的科技界面,使科技對所有人顯而易見,以開放辦公地和創新活動場,將室內進行的科技創新體現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上,以形帶神,最終帶動創新樞紐的真正形成。
布魯克林橋下藝術新區
綜上所述,高度聚集、高度多元的紐約市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一方面,發達復合的傳統產業正在為科技提供新的應用領域;另一方面,大都市的人口密度使之成為科技創新的最佳試驗場和城市“問題”的發生器。同時,城市更新也通過提升空間質量也推動了這一進程。如今,紐約已經成為新一代科技潮流的理想匯聚地。
科技,終究要為都市所用,科技,終究將會回歸都市。
文章轉載自:華高萊斯,-CONSULT
硅灘:正在崛起的全球科技創業中心
說到美國的創業中心,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著名的“硅谷”,美國人將其發展稱為“西岸模式”;互聯網興起的1990年代,紐約又誕生了“硅巷”,被稱為“東岸模式”。近幾年,位于南加州天使之城的洛杉磯正在悄然成為美國第三大創業區,被稱為“硅灘”模式。本刊特邀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副主任朱學彥副研究員和張晅昱助理研究員,對“三硅”地區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和梳理。
位于洛杉磯西區的“硅灘”(Silicon Beach),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全球新興的科技創業中心。
據市場研究機構“新創網絡公司基因組”(Startup Genome)提供的數據,綜合考慮人才、公司業績、風投資金、基礎設施等50多種因素,硅灘被評為全美第三大創業區域,僅次于舊金山灣區的“硅谷”(SiliconValley)和紐約市的“硅巷”(SiliconAlley)。
硅灘不僅包括洛杉磯市區、帕薩迪納、圣莫尼卡,還向南延伸包括了威尼斯、馬里納戴爾瑞、普雷亞維斯塔等新興創業區域,擁有長達7公里的海岸線。洛杉磯的技術、產業正在向周邊及太平洋地區擴展。
由于大部分創業公司坐落在海灘附近,這里被形象地稱為“硅灘”。其中圣莫尼卡和威尼斯兩地是初創企業最為集中的區域,上千家創業公司構成了其創業生態系統,其中不乏獨角獸企業和知名創業公司。
硅灘素描
初創企業集聚濃度高,快速涌現出大量獨角獸企業;創業企業類型更具多元化,深受風險投資追捧
根據“硅灘創業企業地圖”網站統計,截至2017年12月,硅灘及鄰近地區擁有創業公司1145家、加速器33家、孵化器45家、聯合辦公機構57家、投資公司73家、咨詢公司319家、眾創空間17家。
硅灘擁有獨特的創業生態系統,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大量優質初創公司在此創立及擴散,并涌現出大量獨角獸企業 (投資界對于創辦時間相對較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的稱謂)。
近五年來,硅灘及相鄰地區聚集了千余家初創企業,誕生了眾多獨角獸企業(詳見下圖),包括埃隆·馬斯克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總投資11.9億美元,估值超過100億美元)、杰西卡·阿爾芭創辦的 The Honest Company(估值16億美元)、知名游戲“英雄聯盟”的開發商“拳頭游戲”(Riot Games)、提供照片分享服務的“色拉布”(Snapchat) 等。其中Snapchat的上市,打破了硅灘地區只有獨角獸而沒有上市企業的狀況,為未來該地區的創業公司開啟了新的發展道路。
此外,美國科技巨頭和知名科技公司也聚集在此設立辦事處,包括谷歌、臉書、雅虎、YouTube、美國在線、EdgeCast Networks和MySpace等。
洛杉磯是全球媒體和娛樂中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貿易港口之一和美國最大的制造業集聚地,發展出了從交通運輸、航空航天到消費品和電子產品等科技產業。洛杉磯的產業特點深刻影響了硅灘創業企業的發展。與硅谷的創業公司多為科技類不同,硅灘的創業公司更加多樣化,分布在娛樂、媒體、航空航天和消費電子產品等多行業多領域。
根據“商業銀行洞悉”(CB Insights) 近期發布的 《洛杉磯技術報告》,洛杉磯地區由風險投資支持的科技初創企業在2017年上半年的交易數量達到了208筆。總體而言,洛杉磯地區風險投資交易已連續四個季度增長,許多新興行業受到青睞。近期注入硅灘地區的風險投資主要集中在移動通信、人工智能和網絡安全三大領域,去年的交易數量已達到近五年來的高點,新興產業的投向趨勢日漸顯著。
創新生態
擁有多元化的城市創業基因,集聚媲美硅谷的技術人才,發揮背靠大都市、臨近硅谷的腹地優勢,這些因素共同推動著硅灘的崛起
硅灘創業生態系統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出現了類型多樣、數量眾多的科技咨詢服務機構,為當地人才和企業提供高質量服務,其典型代表就是享譽全球的科技智庫蘭德公司。
與硅谷相比,硅灘創業生態系統的城市根植性特征明顯。硅灘地處洛杉磯西部,擁有更為多元的城市文化。同時,源于洛杉磯內生的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硅灘創業企業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特點。此外,硅灘眾多的城市創業社群、社交活動和豐富的專業研討會,為科技創業人群的交流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臺,這也為創業者、投資者等各類創業主體提供了適宜的共生環境。
在大多數人眼中,硅谷的技術型人才遠多于全美任何一個地區。但據美國人口、勞動力統計局統計,目前硅谷技術人才為15.2萬左右,硅灘技術人才為14.8萬人左右,人才總量相當。
此外,據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硅灘附近有三所工程院校排名位于全美前十,分別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加州理工學院 (Caltech) 和南加州大學 (USC)。總部位于硅灘的高校還包括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和奧蒂斯藝術與設計學院。高等院校和藝術設計院校為硅灘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硅灘地區每年工程系畢業生高達1萬人 (硅谷大約有7500人左右),有力促進了硅灘創業高地的形成與發展。
硅灘擁有“面朝大海、氣候宜人、活力迸發”的獨特地理優勢,歷來是旅游度假的好去處,其多元的文化、優美的環境和宜人的氣候,吸引著大批科技創業人才。洛杉磯作為全美僅次于紐約的第二大城市,其城市生活方式也深深影響著硅灘,全球媒體帝國———好萊塢對硅灘的影響尤為明顯。好萊塢與金融業素來關系密切,與好萊塢同屬一城的硅灘也因此受到了眾多投資人和投資基金的青睞。
此外,硅灘距離硅谷600多公里,總部在硅谷的公司在此設立分部非常便利,也因此更易于吸引硅谷的風險投資來此尋找項目。
面臨問題
受高成本制約,硅灘也正面臨與硅谷相同的問題——創業高成本導致許多公司逃離,硅灘也因此在遷移蔓延
由于身處海濱位置,圣莫尼卡和威尼斯的房價已居高不下,許多科技企業的發展擴建遭遇了很大瓶頸。受高成本影響,硅灘正向戴爾雷伊和赫莫薩海灘延伸,并繼續吸引科技公司、風險投資和初創公司到延伸區域發展 (該地區的便利條件之一是洛杉磯機場坐落于此,這是北美西部地區最大機場)。
除此之外,附近的卡爾弗城、西洛杉磯和埃爾塞貢多也成為遷移的方向,甚至包括洛杉磯市中心、比佛利山莊和好萊塢。企業聚集在這些位于中央高收入地區的趨勢引起了人們的擔憂,科技創業公司可能因為工資收入和高生活成本之間的差距,不利于吸引外來優秀人才。
硅灘的明星公司
Snapchat
Snapchat (色拉布) 是由斯坦福大學兩位學生開發的一款“閱后即焚”照片分享應用,創辦四年,現擁有1.5億日 活躍用戶,已超越推特。它每日收到的視頻總量超過80億條,與臉書相當。
截至目前,Snapchat已累積融資18億美元。2017年3月3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SpaceX
SpaceX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由埃隆·馬斯克于2002年建立,開發了可部分重復使用的“獵鷹1號”和“獵鷹9號”運載火箭。2015年,SpaceX對一級火箭進行了成功回收,創造了人類太空史上的第一。之后,他們又進行了多次火箭發射和回收實驗,這項技術大大降低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
Riot Games
Riot Games (拳頭游戲)由 美國一家網游開發商于2006年創辦,其總部位于硅灘的圣莫尼卡。
拳頭游戲旗下的代表作品為 《英雄聯盟》,發行于2009年 10月,現已成為全世界在線人數最多、系統最完整的3D大型競技網游。
2008年,騰訊獲得 《英雄聯盟》 在中國大陸的代理權。2015年,騰訊作為大股東又收購了該公司剩余股份,意味著騰訊對這家公司實現了100%控股。
專家點評
創新要聚焦匯聚、篩選、釋放三種能力
屠啟宇
硅谷、硅巷和硅灘分別位于舊金山、紐約和洛杉磯三大都市區范圍 內。這三大創業中心的漸次崛起,并非偶然。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公認的頂級全球城市,洛杉磯、舊金山也是位列美國第二和第十三位的大都市,且都是進入“全球化與世界城市”權威排名前40位的一線全球城市。正是全球城市所具備的完備體系和齊全功能,賦予了“三硅”地區天然的創新創業土壤和創新要素吸引力。
面向21世紀中葉,上海提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是對全球城市從理論到實踐的迭代。創新成為城市關鍵功能,“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進入城市性質,這既是水到渠成之舉,也是回歸了全球城市應有的本源之義。
世界科技發展史一再證明,無論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還是文化藝術創新,真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是得到規模化應用 的創新。因此,具備推動創新規模化應用能力的創新中心城市才是真正的策源地。
孕育了硅谷、硅巷和硅灘的舊金山、紐約和洛杉磯,其創新的成功秘訣從來不在于追求成本如何低廉,而是以優質創新生態系統保證創新效率最優。創新生態系統的優劣之辨,在于“創新要素匯聚”“創新成果篩選”“創新效應釋放”三項具體能力。
匯聚能力好比“創新池”,能源源不斷地產出和吸引創新人才、創新信息、創新資金乃至創新項目;篩選能力宛若一雙“火眼金睛”,對于真正有價值、具潛力的創新成果、創新項目、創新團隊、創新企業能有更為精準的識別;釋放能力猶如“助推器”,一旦鎖定優質創新,則具備支持其加速孵化、實現跳變的資金注入、管理注入、專業服務注入、產業化等一攬子配套能力。
定位“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應全面借鑒吸取從硅谷、硅巷到硅灘的經驗與教訓,既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更包含開放創新。要以塑造完整創新生態系統的視野,在創新的匯聚、篩選、釋放三項能力上,形成難以復制的創新核心競爭力。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創新型城市發展戰略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硅谷
Silicon Valley
全球最具活力的“創新熱帶雨林”
“硅谷”位于美國西海岸北加州,即舊金山以南、圣克魯茲以北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約3800平方公里。
該區域以數量眾多的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底,同時擁有谷歌、臉書、惠普、英特爾、蘋果、思科、甲骨文、特斯拉等引擎企業,并集聚著各類科技服務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形成了非常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1971年美國 《商業周刊》 首次稱這一地區為“硅谷”,此后被廣泛使用至今。
《硅谷指數2017》 顯示,2016年,硅谷仍維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已經連續七年實現就業增長。2016年,硅谷地區新增就業崗位超過4.5萬個,同比增長3%,新的就業崗位中增速最快的是生物科技、互聯網及計算機軟件設計行業。
硅谷吸引著來自全球的人才,在25至44歲的科技人才中,非美國出生的人數占比達67%,其中女性數值更高,達到76%。同時,硅谷失業率不斷降低,截至2016年5月,失業率僅為3.1%。2015年,硅谷地區發明人共注冊了1.9萬項專利,專利數量占全美13%。2016年,共計93億美元投向了硅谷地區的公司,為全美獲得風險投資金額最多的區域。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互聯網、移動產品及服務行業。
硅谷是一個具有多元創新主體、發達風險投資體系、開放包容文化氛圍的全球最具活力的“創新熱帶雨林”——這是一個更加分散的“社會網絡”模型,通過建立信任、社會準則、相互聯系和多樣化,從而有效降低了交易的代價。《硅谷指數》 年報創始人、執行總裁羅素·漢考克在2017年浦江創新論壇上提出,硅谷的成功并非單一原因,最主要的是它創造了一種有利于創新創業者集聚和成功的環境。
“引擎企業”不斷繁衍新公司
“沒有斯坦福大學,就沒有硅谷。”1951年斯坦福大學創建的斯坦福科技園成為硅谷早期雛形,斯坦福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斯坦福的公共關系部門稱,硅谷有5000余家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坦福的創意、教職工或者學生。
硅谷形成了以“引擎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共同構筑的創新網絡。20世紀60年代初,從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衍生出來的仙童公司,繁衍出英特爾等引領世界信息科技潮流的半導體公司,有力地推動了硅谷成為全球半導體創新與生產中心。此后,衍生公司又不斷分化裂變出新的公司,這種衍生文化在這一地區不斷發揚光大。
“基石人物”扮演“物種黏合劑”
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在于社會信任。“基石人物”(機構) 具有整合力、影響力和沖擊力,而其創造價值的原因在于他們是社會信任的中介。“基石人物”(機構)的工作將散落在“熱帶雨林”中各角落的其他物種黏合在一起,加快了創造過程,創造出更有價值、組織更大的社會構架。政府對硅谷的成功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硅谷希望政府不要過度干涉,但是政府創制了完善的法律,為解決專利、著作權、版權等爭端提供了監管保護機制。
硅巷
Silicon Alley
大都市中心城區創業生態系統典范
“硅巷”誕生于互聯網科技興起的1990年代,發源地在紐約市曼哈頓第五大道和23街交匯的熨斗區和周邊街區。如今,硅巷的空間范圍已經從曼哈頓區和布魯克林區的市中心區域,延伸到丹波,甚至已超越特定區域,發展成為涵蓋紐約市五個行政區的科技創業區域的代名詞。
這里涌現了包括互聯網、新媒體、電信、軟件開發、金融科技等行業的眾多企業,形成了大都市中心城區獨特的創業生態系統。
據Digital.NYC網站數據庫顯示,截至2018年1月7日,紐約市共有10080家創業企業、234家投資者或投資機構、105家辦公空間 (包括聯合辦公)、122家孵化器和加速器。
除了數量龐大的初創企業,硅巷還擁有眾多獨角獸企業,如電子體育游戲商Fan Duel、互聯網健康保險公司Oscar Health和在線醫生預約平臺Zoc Doc等,以及多家市值超過數十億美元的上市企業,如生鮮半成品配送服務公司“藍圍裙”(Blue Apron)、手工藝品網絡電商Etsy、小企業貸款P2P平臺 OnDeck Capital、數據軟件公司MongoDB和全球最大輕博客網站Tumblr等。
近十年來,科技創業公司創造的新增直接就業崗位占紐約市總數的58%。2017年第二季度,紐約風險投資機構支持創業企業達成153宗交易,合計28億美元,僅次于硅谷,位列全美第二 (CB Insights數據)。谷歌、臉書、eBay、推特以及微軟等科技巨頭在2011年前后紛紛在紐約開設大規模研發中心或第二總部,利用紐約當地技術人才和紐約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吸引全球各類人才。
將科技嫁接到所有行業
硅巷一直由有創意的年輕人來驅動,他們創造出圍繞著社交、廣告、商貿和社區的引人注目的服務。與“西岸模式”不同的是,“東岸模式”的創業者注重把技術與時尚、傳媒、商業、服務業結合在一起,硅巷幾乎將“科技”
嫁接到了所有行業,如金融科技、教育科技、廣告科技、健康科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硅巷創業生態系統還推動著城市更新再造。如丹波等傳統工廠區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完全轉型為技術中心,集聚了600余家科技創業企業,高科技行業正在實質性地改變這些區域,刺激著新的發展。
硅巷近幾年蓬勃發展,由諸多因素促成。其中受金融危機影響,紐約市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亟待突破與轉型,政府的引導和投入,為硅巷的發展提供了特別的發展機遇。政府通過減稅計劃、公私合營、建設智能化基礎設施等舉措,有效促進了大量科技企業在此興辦。紐約前市長布隆伯格提供的政府支持更是讓硅巷如虎添翼,他投入大量資源,盡力扶持紐約新創公司社群成長。
此外,紐約市市長辦公室和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 (NYCEDC,非盈利性組織) 發揮了支持硅巷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市長辦公室負責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NYCEDC是戰略實施的關鍵執行者,其下屬紐約市經濟轉型中心自2008年開始,著手研究如何促進紐約在金融危機后的經濟轉型相關政策。
隨著硅巷的快速發展,其創業生態系統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創業成本高、資本盈利壓力大的硅巷創業企業,更傾向于被收購或找到盡快上市的資本退出路徑,最終導致整個硅巷地區創業企業眾多,獨角獸和上市公司也不少,但缺乏原生的、領導行業發展的科技巨頭。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