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通報了2018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全國157個國家高新區(含蘇州工業園)陸續收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信函,得知自己在此次排名中的名次。
對于考核的總體指標,科技部從來不吝公布,但關系到各家高新區的排名,科技部一直是三緘其口,以致于各個高新區都要通過互相打聽才知道其他園區的排名。但又因為是少有的國家部委官方發布的榜單,榜單又極為重要且權威。
正文:
▼
科技部高新區榜單之所以如此神秘,原因有三:
1,因為各個高新區排名有升有降,升高的倒無所謂,但降低的肯定不希望外界知道;
2,國家在原則上不允許官方做此類排名,尤其是公開的排名。之所以做這個榜單是為了督促各高新區可持續發展,并非要分個伯仲。
3、評價指標中部分數據具有不確定性,不公開排名也在一定程度避免了高新區給數據“注水”的可能。
所以,一般來講,名次上升的單位會自行宣傳,名次下降便按下不表,所以名次的整理極為困難,只能靠零碎的信息拼湊而成。
2018年度高新區(含蘇州工業園區)前20位排名
▼
雖然數據仍不夠完整,但從前20的高新區排名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部分趨勢:
1、中部地區高新區上升形勢較好。在前20位中,中部園區占據三席。其中,武漢東湖排名的相比去年應該是上升的,之所以按下不表,可能只是在刻意保持“低調”;而合肥高新區和長沙高新區的排名也分別前進一位,位列第8和第12。這表明擁有資源轉移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的中部地區正在崛起。
2、西部園區的排名普遍下滑。主要原因,一是制造業競爭日趨激烈,而高新技術的“頭部企業”和大部分政產學研金資源多集中在東部,這樣的矛盾進一步壓縮了西部的投資空間;二是西部園區的體制不靈活,強如西安高新區也曾曝出“80后任董事長,畢業僅1年95后任董事”的嚴重問題。
3、部分發達地區的高新區排名下降。原因在于園區轉變思路不及時,遇到了轉型之痛,這個壓力需要園區從內部體制優化和產業結構更新兩方面入手逐漸消化。如若轉型不順利,排名恐將進一步下滑。
4、副省會城市的高新區排名下降。原因在于區域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在進一步加劇,即便是副省會城市,依然難逃被“抽血”的命運。
5、長三角城市群表現強勁,在前20名中占據8席,這說明中國高新技術的主要分布依然在長三角地區。
▼
這份榜單是怎么得出的?
根據科技部要求,評價工作分為: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權重30%)、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能力(權重30%)、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權重20%)、高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權重20%)四大模塊共計40個統計指標。
再根據各級指標權重逐級加權, 得到146家高新區的綜合評價結果。
▼
這里重點提兩個園區,一個是杭州高新區,在深圳和張江的夾擊下,繼2016年后再奪探花,算是穩住了自己第一梯隊的地位。
杭州高新區重在“人才立園”,從2009年開始實施“5050”計劃,杭州高新區今年以來新引進各類人才2.9萬人,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200人。
人才的到來,讓園區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產業生態:引進人才、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研發投入、持續創新、做強做大……不僅是良性的產業生態,還有良性的產城人生態:引進人才、發展企業、建設城市、吸引更多人才、企業發展更好、城市建設更好……
另一個是上海紫竹高新區,自2011年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后實現了“六連跳”(2012年第28名、2013年第24名、2014年第18名、2015年第17名、2016年第16名、2017年的第14名升至2018年的第13名)
紫竹高新區牛在體制,高新區的開發主體——上海紫竹高新區(集團)有限公司由七家單位共同投資組建(民營企業上海紫江集團占股50.25%)。在157家高新區(含蘇州工業園)里,它是唯一一家由民企控股的國家級高新區。
這樣的體制有三個好處,一是在完全的市場競爭下,企業的生存與園區發展緊密捆綁在一起,最大限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二是相比政府機關條框約束,體制更加大膽和靈活;三是在戰略的制定和具體實施上,園區擁有更多的自主決策權。
如何破除園區體制機制“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