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MBA培養體系升級!
MBA教育最初誕生于美國,中國的MBA教育起步較晚,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1991年正式設立工商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旨在培養能夠勝任工商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高層管理工作需要的務實型、復合型和應用型高層次管理人才。
MBA項目開辦至今已有31年,全國建立了278所MBA培養院校,授予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數28萬多。2021年MBA報考人數約25萬人,錄取人數5萬左右。伴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運營管理面臨越來越復雜的環境和更多變的挑戰,對于渴望在職場上一展身手的各行業人才而言,獲得MBA學位往往意味著將有機會成為“精英人才”、“商界領袖”。
1991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首批九所MBA學位教育學院之一。2022年2月14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2022年全球MBA項目百強榜單》中,復旦MBA項目位列全球第32位、亞太第3位,大陸商學院第一名。這是復旦連續四年躋身全球前40強。復旦MBA項目的發展正如一個縮影,映射出中國MBA教育從單一形式到多元體系、從借鑒模仿到創新突破、從扎根本土到放眼國際的歷史進程。
從借鑒照搬到創新引領
31歲的中國MBA教育步入“青壯年”
作為“舶來品”,MBA是我國最早設立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項目,它的引入加速了中國教育與世界接軌,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也從過去“以學術為主”開始轉向“以應用為主”。MBA為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管理者、經營者、創新者,筑牢了人才根基;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也為MBA教育的“彎道超車”提供了成長沃土。
隨著八十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內經濟的逐漸活躍,不僅國有企業、政府渴望學習管理知識,很多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的學習需求也日趨旺盛。1990年國務院學位辦正式批準設立MBA學位并試辦MBA教育,1991年批準9所國內高校開展MBA教育試點工作,復旦大學成為首批高校之一。此后,中國內陸陸續批準了更多的院校為MBA教育培養單位。1997年,在國家經貿委的支持下,中國開始了面向國有大中型企業管理人員的在職MBA學位招生,并實施了MBA入學全國聯考。
步入21世紀,全球化和新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為了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中國MBA教育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革新:2015年,取消在職人員攻讀MBA入學考試,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2016年,取消EMBA自主招生,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同年,明確規定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MBA均可獲得學歷證和學位證。至此,我國的MBA教育形成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大主要學習形式。
得益于整個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MBA一直保持著高速前進的步伐。這一方面體現在中國MBA教育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另一方面報考MBA人數的逐年增加也為中國MBA教育市場的繁榮,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些人才步入社會,逐漸成長為各行業、企業和政府部門的中流砥柱,為國家經濟發展、政府管理以及社會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放眼未來,面對更加波動、復雜和混沌的VUCA時代,職場人士唯有持續學習才能擊退焦慮,致勝未來;而面臨更為激烈的行業競爭、更加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企業對于高端人才也更加“求賢若渴”,擁有MBA學位的管理精英成為企業追逐的競聘對象。從個人的內生需求到企業的外生需求,擁有更完整的知識結構、更前瞻的思維理念以及更系統的學習能力已經成為身處于創新變革大環境中職場人的新“剛需”。
三十一載勇立潮頭
在國內MBA教育起步早期,為了在一片混沌和空白之中摸索出一條最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盡快與國際接軌,復旦管院與MIT(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于1996年達成合作,創辦了復旦國際MBA項目。項目采用了MIT的原版教材和案例,借鑒了國際先進的課程設置,并派師資到斯隆學院學習進修。
回國后,復旦的老師們將在斯隆學院的所學所獲與中國元素相結合,推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課程內容和本地化案例,并不斷打磨,形成了復旦MBA完備的課程體系。在課程之外,復旦MBA也在當時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始終堅持開拓創新。1999年,復旦在全國首創orientation,單獨為MBA學生首設職業發展中心,初步形成了具有復旦特色的多方位培養體系。與此同時,復旦管理學院也將自己積累多年的MBA教學經驗和實踐體會分享給了國內中西部的很多院校。
而作為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專業學習項目,復旦MBA始終與商業實踐緊密相連,以敏銳的嗅覺發掘人才需求,走在時代變化的前沿。2005年,復旦管理學院與美國沃頓商學院達成合作,啟動了全球商業咨詢實踐項目,這些項目成為復旦MBA iLab商業咨詢實驗室的前身。如今iLab行動學習項目已成為復旦MBA的一張名片,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申請人。2009年復旦MBA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員預審的教育改革,改變了以往以考試分數為主的招生導向,在人才選拔方式率先進行了深度變革。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銳意進取、不斷超越,這是復旦管院與復旦MBA始終不渝的堅持。2014年,作為中國MBA的先行者,復旦MBA抓住專業學位綜合改革試點的契機,在課程體系、行動學習、招生改革、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創新,正式發布了復旦MBA培養體系3.0版,展示了課程體系的兩極深化,開設三門在線的預修課和五大方向選修課的課程群等。
回望31年來的風雨征程,復旦MBA收獲了一系列榮耀成績。在國內榮譽方面,2001年獲得教育部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18年在全國首次教育部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項目榮膺最高“A+”評級。在國際排名方面,2013年項目首次參與了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全日制MBA項目排名即進入全球百強;2015年進入全球50強;2022年項目已位列全球第32位、中國大學商學院第1名。
從創立至今,復旦管理學院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掌握系統而先進管理知識體系,具有國際視野又深諳中國國情的青年精英、未來領袖。管理興國的使命感無時不在鞭策著復旦管院去開拓,去超越,去引領,從而為未來領導者們提供更符合時代變化的商科教育,助力他們創造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培養經世致用之才
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復旦”動能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正是這每一小步的積累才讓復旦MBA在今天屹立于強者如林的全球商學院前列。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乘風破浪,不斷進取的精神同樣也感染到了無數學生,幫助他們打破職業瓶頸,創造職業生涯新機遇。
1992級校友、復旦MBA同學會執行會長、源星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于立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多次被福布斯評選為中國最佳風險投資人TOP100成員,同時也被眾多中介評級機構評為中國TOP100投資人。
回首20多年的投資生涯之路,他多次動情地表示,復旦管理學院對于其個人職業發展軌跡影響巨大。他衷心建議未來的學弟學妹們,在復旦MBA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會獨立思考,并擁有互助精神。“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家可以通過復旦MBA提供的廣闊平臺養成互助的文化和習慣,抱團取暖、共同發展。
而2008級校友張亦鋒的職業發展軌跡或許對于當代年輕人更具啟發。本科畢業后,張亦峰加入了素有“國家909工程”之稱的華虹任職,一干就是15年。伴隨著自己步入管理崗位,張亦峰深感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于是他選擇報考復旦MBA。
畢業后,張亦鋒走出國企,加盟利揚芯片擔任CEO,并助力利揚芯片成為“中國芯片測試第一股”。張亦峰坦言,如果不是就讀復旦MBA,自己可能會在原來崗位做一輩子;感恩復旦讓自己打破了舒適圈,迎接全新的挑戰,開辟了職業生涯的新天地。
目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校友已超54,000人,其中MBA校友人數超12000人。多數校友已成長為立足本土、心懷世界的企業管理者、決策者和社會領導者。他們廣泛服務于各類企業、政府以及非營利組織,以放眼全局的思想和腳踏實地的努力,持續推動社會前行,共同創造中國經濟社會的美好未來。校友們在企業中的出色表現也不斷提升著復旦MBA的品牌和聲譽,吸引著更多國內外企業向復旦MBA畢業生拋出橄欖枝。而校友們的成功正是商學院管理人才培養成功的重要衡量因素之一,遍及世界各地的精英校友網絡也是在讀學生和校友職業發展的無價資源。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復旦MBA項目將繼續帶領校友和同學們一起穿透迷霧、洞見未來,在大變局時代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確定趨勢和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以變應變,收獲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的雙向共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新變革、新發展注入復旦“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