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 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南充一中中學生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化與規范,提高學生、團員隊伍整體素質,促進支部組織建設,根據《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團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我校共青團工作的實際,特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學生團校是由中學共青團組織在全校范圍內,面向全體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共青團知識以及工作方法培訓的經常性的組織形式,是實現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一條有效途徑,是加強中學團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團的組織建設的重要陣地,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條 中學生團校的基本任務:依照《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以團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基本內容,通過進行團的基本知識教育,培養適齡先進青年和少先隊積極分子入團,增強在籍團員學生的先進意識、模范意識;通過組織生活訓練,推動組織發展工作,搞好團隊銜接,壯大團員隊伍,實施團的分類指導,為團支部開展工作提供典型示范,促進基層團的組織建設。
第四條 中學生團校三個層次的培訓:團前教育、團后教育、團干部培訓。(與之配套的是中學生業余黨校、團干部學馬列小組)
第二章 組織設置
第五條 中學生團校由學校黨組織領導,團委實施,并主動接受學校行政部門的指導和幫助。
第六條 中學生團校設校務委員會,并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中學生團校由學校黨組織負責人及校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長擔任校長和副校長,校團委書記任教務主任,并聘請學校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富有經驗的教師擔任顧問或團校校務委員。
第三章 學員
第七條 凡在校的學生均可參加中學生團校的學習和培訓。
第八條 團外青年參加團校學習,可由本人提出申請,經班級團支部推薦,團校校務委員會批準。
第九條 適齡青年入團有必要通過團校學習,接受團前教育,并把他們參加團校的學習過程作為培養、考察過程。具備了入團條件方可吸收入團。
第十條 團員在校期間均應參加團校學習,接受教育與培養,團支委以上的干部必須在團校接受兩次以上專門培訓。
第四章 工作任務
第十一條 實施團的教育
1、團的基礎教育
(1)團的基本知識教育,主要包括團的歷史、性質、任務、紀律、組織原則等內容;(2)團的觀念教育,主要包括遵守團章、團紀的觀念,團員模范作用的觀念、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觀念等;(3)團的工作方法的訓練,包括團的思想方法和實際工作方法兩個方面的內容。
2、思想政治教育
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基礎,與民主法制教育、近現代史和國情教育、黨的基本知識教育、良好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與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相銜接,引導團員、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修養。
3、教育原則與方法
團校實施團的教育要突出針對性、層次性與實踐性。要根據中學生特點,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原則,圍繞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和實踐活動,加深學員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第十二條 推進團的組織建設
1、搞好銜接
中學生團校要對適齡入團的青少年學生進行團前教育和訓練,同時把他們在團校的學習、活動過程作為培養和考察過程。
2、培訓團的骨干
團校要定期對團干部和團的骨干進行政治素質、思想品質和理論修養以及共青團工作方法、技能的培訓,從而提高團干隊伍的整體水平。
3、組織生活訓練
中學生團校實施組織生活訓練要以建立和完善中學團的八項制度(委員分工負責制度、制定工作計劃制度、團日活動制度、團員檔案管理制度、團干部任期制度、"三會一課"制度、團員證管理制度和考評獎懲制度)為內容,通過培訓以提高學生團支部的實際工作水平,從而促進團支部的基礎建設。
第十三條 進行社會實踐教育
中學生團校也是中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校內基地,應把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密切聯系起來,立足校內,拓展校外,定期組織學員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和公益勞動等社會活動,使學員在實踐中理解和深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學員各方面素質和能力。
第五章 組織管理
第十四條 學習時間
中學生團校應保證一定的課時量,并列入團的活動時間。
第十五條 學員管理
學員入學應有登記卡。團校對在校學員的學習、紀律等方面應從嚴要求。學員在完成一階段的學習任務后,實行考核和鑒定,為表現、成績達到要求者頒發合格證書。團校應建立學員學籍檔案,并逐步建立學員成才跟蹤制度。
第十六條 獎勵
學校團委對中學生團校學習中表現突出的學員,可根據實情予以表彰,并作為入團、評優的重要依據。
第十七條 師資
要根據團校的學習內容要求,建立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聘請校內外各級黨政領導、老干部、相關科目專業人員,以及各行各界的先進人物為團校兼職教師,形成合理的師資結構與教學網絡。
第十八條 教材
中學生團校堅持不同層次、不同目標要求,采用團工委所編的相關教材,同時根據形勢需要,定期學習時政,根據學員的層次差別,實施補充教材,使教育科學化、系統化。
第十九條 教學場所
中學生除有相對固定的教學場所外,同時結合實情,充分利用社區教育基地,如紀念館、紀念地、生產先進單位和具有教育意義的設施等的教育功能。
第二十條 經費
中學生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多種渠道開辟經費來源,除向學校申請經費外,可采取自籌和組織學生勤工儉學等方式籌集。
第二十一條 考核
校團委每學年對中學生團校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基礎建設和整個團校工作進行考核驗收。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二條 團校是學校團組織的一種特殊的工作形式,不是團的一級組織。要防止以團校取代團的其他工作甚至基層組織的作用。
第二十三條 本條例自頒布之日起實施。
共青團南充一中委員會
2012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