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書畫辨偽
近現代書畫鑒定就應以他們的作品為突破口,提綱挈領,并引申開來,對相同師承、相同畫派的其他書畫家比較對照,以期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近現代名家書畫辨偽的重點應落在“看畫風”和“看內容”上。不僅要熟悉時代特征,了解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而且要在個人風格上狠下功夫。
近現代書畫辨偽的具體操作步驟
由于近現代美術史的繁榮、出版印刷業的發展,各種新媒體、新技術的出現,為信息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史以來最為廣闊的空間。許多書畫家還發表了自己的“自傳”、“觀點”、“畫論”,還有的書畫家成為學者研究的“專題”。充足、系統的材料,無疑為我們建立“標準器”提供了必要條件。
對近現代書畫的研判,按古代書畫辨偽的具體操作步驟依然是可行的,即“四看”(看畫風、看內容、看材質、看裝裱)。但需要注意的是,與古代書畫有所不同,許多贗品是同時代作偽,因而在紙絹、墨色、印泥等“看材質”方面,參照意義有限;又由于裝裱形制變化小,在“看裝裱”方面,除需注意民國時期一些原裝舊裱之外,參考價值不大。辨偽的重點就落在了“看畫風”和“看內容”上。
近現代名家書畫辨偽需要熟悉時代特征,了解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海派:早期以趙之謙為首,晚期以吳昌碩為首,還包括虛谷、張熊、吳湖帆、鄭午昌、謝稚柳、袁松年等一批畫家組成的海上畫派。海派畫家雖然來自各地,但大多出身貧寒、思想活躍、畫風各具,共同特點是追求造型和色彩。畫的內容具有象征性和隱喻性,許多為吉祥畫、風俗畫,既受到商人眷顧,也受到一般人喜愛。作品數量多,開拓了金石畫派的新格局,創作出別具時代特色的畫風。
京津畫派:早期以金城、陳師曾為代表,晚期以齊白石、徐悲鴻為代表,其他有吳鏡汀、徐操、陳少梅、于非闇、陳半丁、劉奎齡、馬晉、王雪濤,還包括清皇室貴胄的溥儒、溥伒等等。主要特征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傳統深厚、氣勢宏大,既能上溯宋元,又能學習西方,博取并蓄,形成與前代不同的藝術風貌
嶺南畫派:由高劍父、陳樹人和高奇峰等人創立,還包括何香凝、趙少昂、楊善深、黎雄才、關山月等。這個畫派的最大特點是其中主將都有革命經歷,倡導“藝術革命”,主張寫實和創新,吸取東洋和西洋技法。“沒骨法”、“撞水撞粉法”是其具代表性的技法特征。
長安畫派:以石魯、趙望云為代表,包括何海霞、康師堯、方濟眾、劉文西等一批家在西北的書畫家崛起,他們大膽走向生活,大量寫生創作。作品多描繪西北地區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突出表現了黃土高原古樸倔強和西北民眾勤勞淳樸的特色。形成了風味獨特的西北畫風。
新金陵畫派:以傅抱石、陸儼少為代表,包括錢松嵒、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的一些書畫家,提倡寫生,以江南山水為主要表現內容。在藝術觀念和技法上創新意識突出,作品大多雄偉秀麗,極具江南山水特點。
近現代名家書畫辨偽要在個人風格上狠下功夫
由于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存世數量龐大,而且有早、中、晚期之分。要想減少失誤,建立完善的“標準器”,則必須熟知每位書畫家的全部情況,包括生卒年月、生長環境、家庭狀況、師承入門,書風、畫風的形成和轉變,代表作品的典型特征等等。我們以享譽中外的齊白石為例:
齊白石,生于湖南湘潭。小名阿芝,后改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家境貧寒,僅在12歲時讀過一段私塾。12歲學木匠,27歲開始繪畫生涯,38歲時出游,七年間“五出五歸”。從《芥子園畫譜》入手,師承徐渭、八大山人、揚州八怪以及吳昌碩。在學習吳昌碩過程中,吸收民間精華,融入了童真、天趣,比吳昌碩更接近人性與生活,題材更加千變萬化。晚年“衰年變法”,畫風為之一變,形成了齊派最典型的風格。其作品特征是集詩、書、畫、印于一身。作品以寫意為主,人物、花鳥、山水無所不畫,但在不同年齡段,有所側重。作品色彩鮮明強烈,畫面生機蓬勃,我們似可概括為“天真爛漫,雅俗共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