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學而》第四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在這里出現了孔門的另一個代表性人物曾子,曾子比孔子小46歲,他進入孔門的時間非常晚,但是他的成就很高,而且非常有影響力,曾子一生恭敬謹慎、天性醇厚,非常孝敬,他和父親曾皙都是孔子的學生。曾子名叫曾參,他在論語中被稱為“子”,而且《論語》中也記載他臨終前的一些情況,所以也有人認為《論語》是曾子和他的弟子編輯的。曾子16歲拜孔子為師,深受孔子教誨,一生講求合乎禮制,謹守道德不逾矩。他得益于長久的“三省吾身”的精神,嚴以律己、知錯必改,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他本來在孔門弟子的地位不太高,都不入“孔門十哲”之列,但是最終以他的建樹,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我們來看這句“吾日三省吾身”,這個“三”字并不是指具體的數字,而是多次。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和狀態呢?有一句話說:“沒有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實際上自省的精神歷來為古代士人所推重。孟子說過“反求諸己”。而荀子把自省和學習結合起來,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西漢揚雄說過:“三省吾身,謂予無愆。”每天多次反省自我,就可以避免過失。宋代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行走在世間,我們的心靈常常會蒙上灰塵,我們也常常會做一些連自己都不太滿意的事情,所以禪宗也有一首短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常拂拭,莫使惹塵埃。
只有經常地拂掉身上的這些瑕疵和灰塵,才能夠回歸到本我,回歸到純凈而又美好的心性。
曾子說,我每天反省這樣幾件事:為別人考慮、幫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全力呢?和朋友之間的交往有沒有真誠面對呢?所知道的道理有沒有在生活中踐行呢?
當然曾子只是列舉了這三點,我們需要反省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每天真正需要這樣的一段時間,在喧囂過后,在塵埃落定,有這樣的一個時刻,靜靜地和自我真實面對,靜靜地反觀內心。我想太多的時候,我們把眼光都在向外,而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是一個無待于外的完成。那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給自己留一段時間和自己相處,讓我們和自己凝然相對、寂然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