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看過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和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可能并不知道法國確有茶花女其人,而且巴黎還有她的墓,吸引著來自各國的小仲馬的讀者和歌劇愛好者。
茶花女墓在巴黎北部的克利希廣場附近的蒙馬爾特公墓中。這個面積約十一公頃的公墓建在一塊高地上。從公墓大門向左,循圣查理甬道步入第十五墓區,拾級而上,便可以看到茶花女墓了。
茶花女墓呈正方形,墓高約五尺,有一個約六尺長、三尺寬的花崗巖底座,墓地頂部呈屋脊狀。碑身是整塊潔白的大理石做成的。這個墓沒有西方國家傳統的十字架,卻著意突出茶花女的特點,真可謂別具匠心。碑的正面雕刻著一個瓣瓣向下的花朵形圖案。仔細辨認,才發現這個圖案原來是用茶花女姓名的字頭A.P.”兩個字母的花體字交織而成的。碑的兩側鐫刻著同樣的碑文:“阿爾福西娜·普萊西于此長眠。生于一八二四年一月十五日。卒于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安息吧。”
茶花女墓最令人贊嘆、令人難忘的是碑的正前方懸掛著一個一尺見方的磁制靠墊。靠墊周圍是黃釉絳帶,中間是淡紫色的凸花墊心。墊心上斜放著一枝淺粉色茶花,除兩朵盛開的茶花外,還有五朵小花蕾。花在嫩綠枝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嫵媚。花枝下面是一張折角的白色信紙,紙上僅有個秀美的“怨”字。碑的右側正上方,也有綠葉扶持的兩朵深紅色磁制茶花,栩栩如生。
墓座周圍擺滿了鮮花,其中有幾盆是塑料做的紅、白茶花。花影下依稀可看出“一八四七年第八十三號永久性墓碑”字樣。
茶花女原名阿爾福西娜·普萊西,出生在法國北部的奧爾納省。她有一個比她小兩歲的妹妹瑪爾葛。母親瑪麗,據說美貌端莊。父親是流動商販,嗜酒如命,生意不好時常常打罵自己的妻女。后來瑪麗憤然帶著兩個女兒出走,到日內瓦一個英國貴婦人家當傭人,不幸沒等孩子們長大就離開了人世。從此兩個弱女便過著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的生活。十四歲那年,阿爾福西娜來到巴黎,做了賣花姑娘,后來又到一家時裝店工作。她喜歡跳舞,但苦于無錢出入舞廳,便做了一位顯赫人物的情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從此過著豪華放蕩的生活。由于她喜歡佩戴當時尚屬名貴的茶花,巴黎人給她送了個“茶花女”的雅號。
一八四四年九月的一天,當時已出版了一本詩集的年輕作家小仲馬去劇院看戲,與茶花女相遇,一見鐘情。在小仲馬的眼中,茶花女“身材修長,發如墨染,唇似涂朱,明眸皓齒,好個絕代佳人”。但此時的茶花女已染肺病,在看戲時還忍不住輕輕咳嗽,散場時茶花女顯得很疲憊,小仲馬趕忙陪她回寓所,向她傾訴衷情。以后茶花女與小仲馬熱戀了十一個月,小仲馬為茶花女負債累累。一八四五年八月三十日,小仲馬給茶花女寫了一封信:“親愛的瑪麗,我想愛你但又不夠富有……我們彼此都忘掉吧,…我無法享受這種幸福…我十分悲傷…永別了!你心地善良,無法理解我寫這封信的緣由;你性格篤實,定能諒解我的苦衷。無限懷念。”
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茶花女因病而死,死時身邊僅有一個女傭人。小仲馬得到她的死訊后,在茶花女墓前痛哭一場,回家后用了一個月時間,以茶花女為模特兒,寫了同名小說《茶花女》,發表后一舉成名。后來他又用一周時間改編成劇本《茶花女》,也成了世界不朽名著。
小仲馬墓位于蒙羅蘭希甬道第二十一墓區。這個墓是一個涼亭式建筑,亭頂像個長方形棺蓋,亭的正面橫楣雕刻著正楷紅字“亞歷山大·小仲馬之墓”。涼亭用四根圓形石柱支撐著,亭心下是個大理石床,床上是小仲馬平躺著的全身雕像。他身上蓋著被單,兩只手腳露在被單外面,雙手交叉著放在胸前,頭上有詩人桂冠。在他削瘦的臉上,可以看到一雙深陷然而張開著的眼睛,好像是在仰望誦讀著亭頂上刻著的字句:“吾寓于生,吾寓于死。吾固重生,尤重于死。生有時限,死無窮期。”似乎這是他的生死觀,可能隱含著想千古流芳之意,但這句話出自何人就不得而知了。
小仲馬與茶花女都生于一八二四年,茶花女二十三歲就死去,小仲馬則活到七十一歲。這一對年輕時代經歷過痛苦的生離死別的戀人,終于得以永遠安息在同一個墓地。一部文學名著使他們名留后代,“茶花女”的名字把他們永遠地結合在一起。目前全世界已拍了二十幾部“茶花女”電影,歌劇《茶花女》至今仍是西方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女演員們無不以扮演茶花女為榮,這當然更非茶花女當初始料未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