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離開體制?你確定想好了嗎?
文 | 林夕
我是公務員原創出品
今年2月,小林結束煎熬,離開了中央某部委的大院。
她是醫學博士,為了結束兩地分居生活,從部隊轉業到中央機關。剛剛入職機關,各種新鮮,種種待遇讓小林享受在機關做公務員的感覺,特別是每當聚會同學對她的推崇,回老家時親戚朋友們對她的仰慕,讓她忘卻了對低工資和專業能力得不到發揮的顧慮。
然后一段時間工作下來,生性好強的小林開始對每天朝八晚五的工作感覺到一點兒厭煩,是從也抱怨“我不想現在就能看到我退休的樣子”、“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感覺這輩子不能對不住自己”……
2015年,小林接觸到了各種離職的朋友,大家都告訴她體制外的世界“像你這樣的博士,隨便40到50個一年”、“沒有機關那么多套路”、“靠能力吃飯”……
小林不顧家人的反對,放棄了多年的積累,毅然選擇了離職。10個月下來,小林在大家努力下,已換了3個工作。“因為沒有全面了解外面的世界,我走得有點倉促”,如今的她在一家藥企工作,工資確實提高了,雖然不像大家說得50個,也有個小20個,其他就得靠業績。一年不到,她已習慣了天天加班,不能陪孩子的生活,她更習慣了大家對她態度的轉變,再也不會顧慮面子不面子的問題。
如今的她也有了很多感慨,經常告誡大家“體制外工作確實不一樣,但也沒有大家說得那么輕松”,“雖然工資提高了,但是感覺好像少了什么”。當有人問到她離開體制時,她最多的一句就是“要確實考慮清楚了再走人,不要像我走得太倉促”。
2016年,是近幾年里各大機關體制內人員離職最多的一年。很多當年的熱門部門,都出現了集體出走的現象,逼迫部分單位人事部門緊急出臺政策,控制人員外流。如今,體制就像圍城,大批的人往里涌入,很多人正在思考要不要離開。縱觀離開體制的人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
第一類,從甲方跳到乙方。很多金融管理部門到了金融部門,證券管理部門到了證券公司,司法管理部門到了律師事務所……這類人員共同的特征是手上掌有一定的資源和人脈,離開體制即可發揮自己的優勢。
第二類,從大寺的小和尚轉為小廟的大方丈。大部委大機關,受到編制、資歷、關系、水平等,從大學畢業到一個處長,得經歷1年試用期,2年到副主任科員,2年到主任科員,3年到副處長,3年到處長。11年,這已是最快的速度,22歲畢業,到處長最起碼也是33歲。然而這只是少數里的少數,大多數到了40歲混到個副處長,已是樂此不疲。很多人感覺再干下去,失去了人生的意義,不愿再這么耗費青春了。而且很多人感覺到自己的專業能力發揮不出來,太不值得了。這時候很多體制外公司便伸出了橄欖枝,直接享受國家培養的成果。至今,體制內目前還沒有相關政策來減少國家的損失,造成大家可以大膽地離開,無所顧及。
第三類,為了錢!為了錢!為了錢!重要的事情就說一個“錢”字,大家就都明白了。這些年,體制內雖然一直在漲工資,但是相對房價的上漲,確實無法接受。因此,很多人在體制內積蓄了能力、人脈和經驗,離開體制后謀求更高的工資。北上廣深的壓力,光靠扛是扛不過不來的。就拿北京來說,想過個體面的生活,租房養車,還不要說養家,每個月10000以下,根本做不到。現在很多單位不分房了,買房在體制內只能是個夢想。中國人愛對比,往往比待遇更能夠刺痛人,改變人的思維。
第四類,懷才不遇,響應號召主動走向市場,不再茍且尋找詩和遠方。大學高才生,天天打打水、打打字、打打電話……,上班第一天便看到退休的那一天,感覺與自己的理想完全不符合,離開體制尋找自己的理想。
還有被迫離開的第五類,家庭原因的第六類,等等。沒有一個無緣無故的離開,更沒有一個是必然的離開。說白了,離開無非是為了利益和自我價值體現兩個方面。凡是離開者,不要問他們是否后悔。因為中國人都是要面子的,當年選擇體制內,更是要面子中的更要面子那部分。離開了,再差也要硬挺著,反正不在體制內,吹牛也不要再負任何責任。
但是每一個體制內的人都適合離開體制嗎?
離開體制,你真的考慮好了嗎?
首先,全面分析想要離開的真正原因,可以讓你面對未來更加從容不迫。是為了初心,還是為了詩和遠方?那請我們靜下心來,首先找到你的詩和遠方。我們放眼未來一下,我的初心在哪里,我最終想要的是什么?避免再次迷失。今天的目標是否滿足曾經的我。我曾經陪著一位處長,因為他心煩,我們一起去了普陀,在普陀山休假了一周。或許是因為在佛門,我們沒有安排任何應酬,就是幾個朋友在山上走走,幾次我們談到了人生,感觸著工作的艱辛。當他看到很多人皈依佛門,也是重復地誦讀經文,他感嘆到,人生不就是專一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嘛,佛門不亦是如此嗎?只是我們的心沒有靜下來,他們的心靜下來了,我們想得太多了,所以累。一本經文、一個木魚就能一輩子,其他人生就是這么簡單。不知是真想開了,如今的他已走向了局級崗位。說回來,當我們不清楚自己前方的時候,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想要什么?如今的工作對得起當年的努力和奮斗嗎?如果我們期盼新的目標,我們該怎么辦?
其次,在我們抬起一只腳的時候,思考一下他該放到哪里?不要兩只腳都騰空了,那樣的結果只有摔跟頭!畢竟進體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受年齡等限制,機會只有一次。出去了,大門就關閉了。切記,不要認為前方全是路,只要往前走,一定走得通!到底去哪里,下一個工作值得嗎?
這時候,必然就要思考一個問題,我算哪根蔥?說好聽一點就是,我到底是不是真金?對方到底看中了我的哪方面,我的價值在哪里?我們出去后,到底能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今年某金融管理部門的一名中層去了某金融機構,放下司局級的待遇選擇體制外,但是大家都說他不虧,因為年薪500萬加股權,2年就把退休前該賺的錢都賺回來了,就是2年后被解聘,憑著余熱也能吃飯。然而,我們有這個實力嗎?有人給你遞這個橄欖枝嗎?
前不久,北京市機關的一位兄弟咨詢我,某保險公司給我了一個位置,年薪80個,你看我過去合適嗎?我反問他“他圖你什么”,他直接說了“我現在這口子管著這些企業呢,大家都明白”,我幫他分析:如果看錢,你的生命周期應該能保證2年,明年一換屆,領導要換一部分,一朝皇帝一朝臣。而且,人走茶涼,現在就是這么現實,所有關系都會變成一次性產品。2年160萬,后面就靠自已了。像他這樣的,正常明年就該解決副處長了,多年的媳婦可以熬成婆了,這個價位不上不下,現在時機不成熟。他又跟我說出了另外一個顧慮,全家都以他為榮,現在家庭很幸福。最終他放棄了這個崗位,他認為綜合來說更適合在體制內,因為出生的時候家庭的基因注定了。
我們何去何從?那就涉及到我們的專業,我們可能就職的領域,既然從體制內出來,我們不可能再像大學生那樣從頭再來,如果那樣你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如果去哪里都想好了,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建議你再多思考幾個方面,至少對你有利:
第一條,你是否拿到了你該拿到的待遇?應為在體制內奮斗了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這里最最基本的是房子,畢竟大城市的房子在如今的中國可是體制外若干年的收入啊。其次是經驗和能力。這是最最重要的,中國的體制有著完整的制度體系,直接影響到眾多體制外單位,如果能夠嫻熟玩轉這些,相信至少體制外干個辦公室主任是沒有問題的。再次是資源。包括人脈資源和社會資源。這里面有渠道,有供應鏈,有人脈網,有了這些,你到體制外可以如虎添翼。最后是領導的批準,最好是支持。最好不要強行離職,搞得雞飛蛋打,老死不相往來。不要小看體制的力量,無論走到哪里,你的老東家都有可能會對你產生影響。
第二條,你的離開,會不會有副作用。離開了,是否會波及其他?目前,離職最多的群體是80后。因為70后,最小的38歲,最大的46歲了,他們離職一般都是情投意合,否則沒有這么大的勇氣了。80后就不一樣了,離職的同時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不可能不顧慮到家庭、孩子、父母的想法。小李是去年離職部委,本來跟全家說好的是去賺大錢。一年來,錢是賺到了,人卻滿中國的飛,根本顧不到家。雖然給家里又請了保姆,但是原來穩定習慣的家庭,一直接受不了這種狀態,他們只能通過爭吵后的“再賺些錢,我就不折騰了”等謀求平衡。因此,離開體制看似簡單,你要知道,當年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培養成為公務員,你要清楚妻子當年放棄多少有錢人的追求選擇你就是因為你是體制內的。離開體制,請考慮好大家的感受。
第三條,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針對性提高自己相應能力。從此,你將不再是某機關的公務員。從此,你不再你幫別人解決問題的領導,而是要事事求人的經理。從此,你不再是一個常常被邀請參加飯局的人,而是成為買單邀請別人的人。從此,很多事不再是通過給兄弟電話就能解決或是幫忙的人,而是要看別人眼色行事的人……說得可能有點嚴重,很多人會說,現在八項規定,哪有這些。但是客觀存在的是很多你曾經有面子,會隨著你的平臺而失去。調整好心態后,就是針對性提高自己的能力了,不能再像以往那樣被動,而是處處得主動,處處為別人考慮。以前的失敗,最嚴重的也嚴重不到哪里,現在不行了,你的行為你都得負責到底。
最后,如果下一個崗位還是不滿意怎么辦?我們有沒有給自己多選擇幾個余地,有沒有看得更遠一點。當年,某鐵路管理部門的一個處長離開體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具體負責了高鐵某部件的供貨。正是因為當年的老東家是采購方,加上自己絕對過硬的關系,感覺這是一條千秋大業。風光一時的他,不斷加大投資,建設生產基地。他沒有想到的是,因為后臺的倒臺,采購線斷了,從此企業迅速倒閉。因此,我們離開體制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人還是應該有所追求。我們要多為自己思考幾步。
當然嘍,如果你說我不想考慮那么多,在體制內我就是藍瘦香菇,我就是不想干了!其實,如果放得下一切,離職是非常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