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事和空間、時間之別類
易亞蘇
《易經》究竟在說啥?在說將來?,F在孕育將來,認知現在知曉將來。認知從分類事物始。宇宙之中千般萬種、千變萬化,如果將“萬種”歸于物,“萬化”歸于事,那么就把宇宙之中簡單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一類是事。無物則無事,有事就有物。宇宙之中物以類聚,事無巨細,物與事唇齒相依。
一般而言,物總歸能為人而見,事終究或可為人知。倘若假設移走宇宙之中所有的物與事,那么有什么遺漏嗎?遺漏了靈魂。筆者這樣去想,靈魂若指人后天擁有的精神品質,則歸于了事類;靈魂若指人先天固有的秉性特質,則歸于了物類。再問還有什么遺漏?也許莫過遺漏了寂靜的空,類似佛學的空。筆者此處的空是指,沒有邊界的空間和量度空間的時間,正是常言時空。筆者認為時間的意義在于量度空間,空間與時間相互體現。這是筆者淺陋的時空觀。如此一來,物、事和空間、時間就構成了完整的宇宙。不過物、事和空間、時間存在四種相互依賴關系:一是物與事一脈,空間與時間一體;二是沒有空間則無物,沒有時間則無事;三是空間與時間是人與宇宙相互聯系,空間屬于宇宙,時間屬于人,空間與時間不能分割;四是物與事是人與自然相互聯系,物屬于自然,事屬于人,物與事不能分離。這是筆者膚淺的宇宙觀。也許時空既是宇宙之魂,也是人的靈魂。佛學悟空,尋的就是人的靈魂。有句老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細細品味這句話,覺得頗為精微,它說出一個理,人看宇宙不同于宇宙看宇宙。其實,宇宙本無時間,自然也無其事;時間和事是人感悟宇宙、體驗自然的必然意識,屬于人的世界。西人讀易少,西哲藏變多;分門而別類,觸類則旁通。
明晰世間物、事和空間、時間的關系,方可再區分物、事和空間、時間的別類。以上述歸納的“四種相互依賴關系”論,空間歸于物,時間歸于事。古往今來,蕓蕓眾生一直在感性欲望的驅使下,竭盡所知去理性研判事物,覬幸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覬望把握宇宙時空,覬欲掌握自己人生。善良的人在探索宇宙與和諧自然的奮進中,共同建立起人類社會,也融入社會并在其中實現自身價值。雖然人生只是人類社會滄海一粟,一瞬而逝,但無數先輩前赴后繼,為后人積累了對世界的認知,也漸漸形成認知體系。這些不同時期形成的體系,教誨我們如何運用感性與理性,去規范我們的行為。由于,宇宙在不斷發展,也是可知與不可知的矛盾統一體,人是感性與理性的關聯同時體,所以我們依然還是摸索前行。正是宇宙可知與不可知的相悖、人感性與理性的沖突,才塑造出多姿多彩的各異人格,也豐富了活靈活現的奇幻世界。人類科技突飛猛進與自然資源加速枯竭、經濟增長不懈追求與生活水平差距擴大、聯邦同盟合分列陣與國家權利更迭突變,世態從文化、經濟、政治三方面顯現,世界仍然沒有找到共同的方向。雖然,無數膚色不同的善良人,默默完成平凡人生前都在不懈努力尋找未來。但是,已經陳舊的認知體系卻善意誤導了善良人。
人生是宇宙中一事物,人之身外也都是事物,所以,我們認知體系的建立,從識別事物開始。事物總是離不開物與物的聯系,認清這種聯系是了解世界的起點。厘清物、事和空間、時間的關系,才可能獲得正確的感悟,從而認知現在看到美好將來。日月星辰是物,星轉斗移是事,地微動則凸顯星移;知了蚱蟬是物,夏日蟬鳴是事,人不聽蟬音蟬何鳴。
天賜給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直覺,借助直覺人了解事物、感悟自然,也積累意識、培養思維。思維能力提升讓人懂得感天謝地,再去進一步通曉身外世界。一些人的成長會有重復歷練的歷程,歷練中我們豐滿了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創立豐富了哲學和數學兩種高級思維。哲學中無論是“存在決定意識”,還是“我思故我在”,哲學家無不受學術背景和已有成見影響,其哲學解釋或多或少都存在無法避免的偏差和遺憾。因此,哲學在唯物和唯心兩大陣營派別林立,不同的哲學主導不同人群的集體意識。哲學的差異,阻礙了人與人之間進行充分交流,以至兩千多年來哲學從未得到統一。因為哲學未取得一致,那么所謂感性與理性的界定就存在差異,人的行為也就隱藏發生沖突的可能。數學與哲學絕然不同,人類只有一種數學,無論多少數學家一起演算同一個命題,也只有一種正確結論。從古至今,人類數學具有高度統一。慶幸有數學幫助我們促進思維統一,輔助我們朝著同一方向不斷積極進取。可見,哲學和數學雖然都是人的高級思維,但哲學帶有凝重的感性成分,數學更具良好的理性特征。哲學的基本問題都是在反思人類歷史,其認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遠古的信仰圖騰;數學的基本問題都是在沉思人類未來,其認知的起點都將會拓展出未來的觀念理念。哲學的感性是通往理性的橋梁;數學的理性是激發感性的中樞。哲學家的高傲必將斷送哲學的前程,所以哲學都是在批判中不斷深入發展;數學家的謙卑必將成就數學的未來,因此數學總是在寂寞里不斷深入前進。哲學和數學一同啟迪人成長,既不可高看了哲學,更不能低估了數學。哲學的反思和數學的沉思,雖然不是所有人的不可或缺,但卻是人類不可或缺。筆者日記淺嘗輒止涉及哲學和數學,也特別反復談及感性和理性,一直想澄清以往某些認知的偏差。這些話題實在太過沉重,筆者渺小著實承擔不起,但卻覺得十分重要。哲學是行為方向指針,數學是行為方向刻度。哲學和數學既存在感性和理性,也都在界定感性和理性。冷靜想一想,當今世界哲學和數學何者理性?想一想,當今所謂感性和理性的界定準則有區別嗎?一旦人類將類似空間和時間等基礎的基本概念誤讀,所謂的理性必將成為感性的俘虜,那終將導致一場難以避免且近在咫尺的危機。
回憶人類觀念一次次重大革新,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時間到愛因斯坦時間等等,人類常常把感性和理性混淆而不知不覺數百年。沉思人類的歷史,也許能讓我們體會出感性和理性的真正含義。如果通行的認知體系起點發生改變,甚至發生顛覆性變化,那么這個體系必將崩潰,新的體系將會誕生。在認知體系開始搖搖欲墜時,首先反映在對感性和理性區別模糊,之后將出現語言和行為的紊亂,久之必然在社會各個領域表現動蕩不安。筆者觀世態,也許世界正面臨呼喚哲學和數學的統一,不久將開啟一個新時期。
《易經》是人類歷史上一門古老的學問,我們對她的認知遠不及這門學問留給人類的啟迪,《易經》理念的積極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人類社會之所以出現動蕩,深層原因是沒有建立長久穩定的認知體系。認知體系不穩定,就難以找到統一的思維準則,必然導致感性和理性的混淆,從而影響人的行為。當今主流思維準則,既不統一,也不穩定,今天的理性難免不會成為明天的感性。世界兩次戰爭,何嘗不是感性驅使下的怪物。我們在反思人類災難時,更值得反思行為的感性和理性。任何戰爭都是感性的驅使,惟有和平才是理性的歸宿。人感性和理性的分水嶺是認知體系之顛。所謂體系之顛,就是體系終極目的。易學體系之顛就一個和字,老子在《道德經》中這樣闡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茖W至今定義未明,其體系之顛筆者愚昧不得而知。筆者從人類各種學科的起源史,僅看到以下事實。首先,易學起源先于東西方哲學,也先于數學。但易學既非哲學也非數學,她體現哲學和數學的高度統一。無論您怎樣看待易學,至少無法顛覆易學是各學科先行者地位,人的思維連續發展,易學在一定范圍影響了以后各學科起源的發起者,雖然現在并不清楚其影響究竟有多深多廣,但無疑影響了東西古代哲學。其次,易學精髓一直為東方人長久所用,其先進的理念數千年至今既未隨意改變,也還毫不遜色,經歷了時間檢驗,能夠在頂層指導人類發展??v橫比較人類學術,易學的生命力無有可敵,其長久無有可比,其深邃無有可及?!兑捉洝泛喓唵螁蔚年庩栔f,既包含陰陽哲學,也包含陰陽數學。陰陽哲學在東方有廣泛認同,陰陽數學雖然尚未達成共識,但近代數學二進制體現在陰陽八卦之中絕非偶然巧合??上?,《易經》預測功能的濫用遮蓋了易學的光芒。為何《易經》具有預測功能?簡而言之,因為易學本就是事理之學、物變之問。所以筆者前面自問“《易經》究竟在說啥”,自答“在說將來”。
讀《易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兑捉洝芬弧白帧币员沃皯B”。易學并非包羅萬象,不過用“萬象”類比事物的態。易學既非神秘,不是什么玄學;也非神奇,不是無所不包??v觀古今易學,您不難發現易學體系重在說明態勢,局部的態或整體的態,令人魂牽夢繞的態,宇宙千奇百怪的態。所以筆者才一言以蔽之,用一個態字概括。所謂態就是將來,《易經》說的都是將來,也用“和”定義了將來的總趨勢。態是物與物關聯的必然,宇宙充滿關聯,基本關聯是物與物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帶來物與事的聯系,這種聯系對人而言常常模糊不清,因此激發人孜孜不倦去探索追求。宇宙時刻都在發生變化,某些物與某事都具有某種必然聯系,有著必然聯系的物和事則稱事物。事物都是包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物的關聯概述,解讀這概述就是《易經》的全部。獨物一概不成事,凡事少則緣二物;事亦事物物僅物,事物物物關事物。
總的說來,《易經》不胡謅物的性質,但一一數說物的態勢,明晰事物發展?!兑捉洝泛髮W將太陽類比為陽,將月亮類比為陰,絕不是說太陽是陽,月亮是陰,太陽和月亮都是陰陽一體。易學觀事物以變化準,萬變不離其宗。故易學三易,變易者指事,萬事皆在變;不易者指物,考究事之變理,假定物的初始狀態不變;簡易者指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簡捷、獨到、通俗、明了,從不出爾反爾,更不故弄玄虛。當今有何理論可比易學,如此簡明扼要包羅萬象闡述了一般事物的變化規律。易學既無八卦之神秘,也無陰陽之輕重。其實,事物本無神秘可言,神秘者皆人心境臨時使然;事物也無輕重之分,輕重者皆人追求短暫而已。神秘捭,凡間開;輕重闔,世俗和。易學四步,象數理卜。象者類比,數者演算,理者判斷,卜者驗證。易學的類比語言、推理邏輯、判斷理論、占卜驗證構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體系。易學思維過程類比、演算、判斷、驗證清晰明了,其與科學的觀察、假設、檢證、結論,有何不同?不同的是起點,易學起點在太極,亙古不變;科學起點也許在時空,有沒有發生變化?為什么發生變化?易學考究同一事物,因類比對象選擇有別,而導致判斷差異。類比對象如何選擇,決定判斷是非。易學古籍大量列舉了八卦類比之對象,如何選擇類比對象取決于對現狀的認知,所以筆者前言“現在孕育將來,認知現在知曉將來”。易經預測并非想象的繁瑣復雜,易經預測在書外。
古今,易學界鮮有風范大家,不乏好玩凡者。但是,所有的學易人都為《易經》的傳承做出了貢獻。易學,尚需整理規范,深入挖掘。物理學深入了物體內部,但浮出了事物整體,物理學值得反思。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就在于整體與局部的差異對待,也反映了易學與科學的不同。傳承古老文化,學習現代科學,不在比較之中揚長避短,一味盲從附和,若丟失了“和”之根本,將得不償失。當今易學有一點值得強調或澄清,易學厘事究物,所謂陰陽不過事態。太陽非太陽就是陽,太陰非月亮就是陰;人分男女,也非男陽女陰,不過皆是類比?!叭f物負陰而抱陽”,物者都處于陰陽一體狀態。物所處階段不同,陰陽狀態有別。以往一些誤解讓易學發展停頓了,所以在易學領域今人不及古人。但《易經》的許多理念,至今一直在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意識,也必將更加廣泛去影響人類社會,也許這正是《易經》似乎可有可無卻又生生不息的意義所在。
目前,在已發掘整理的歷史文獻中,相對完整且充分闡述《易經》要理的當屬老子《道德經》?!靶中?,眾妙之門”,玄者是系,關聯之意。萬物關聯,觸類旁通;分門別類,眾妙之初。人類社會無疑也是宇宙中事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慈祥睿智的老子預示了人類的將來,無論世界將來反復何種艱險,人類終將實現和平。《易經》后學系辭上篇敘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從“吉兇”與“變化”、“準”與“道”、“陰”與“陽”、“八卦”與“大業”,這些描述事物變化的古語之中不難體會,其一,古人注重分類和對應,認為合天道為吉,違天道為兇,吉兇只是描述變化,本意并無好壞界定;其二,古人將陽陰準則適用于一切事變之理,并非將物分陰陽二類;其三,古人認為天地萬物變化遵循“一陰一陽”規律,道非物無有形狀,僅反映存在狀態;其四,古人用陰陽去衡量變化,用八卦去判斷變化,變化形成新態即謂大業?!兑捉洝废缔o“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筆者借系辭言語轉意,祈愿《易經》枯木逢春,盛德富有開大業。
總之,愚以為以往易學中對“物”與“事”有含混之嫌,運用中常模棱兩可,所以筆者日記強言一個“態”字。誠然,在眾多易學前輩面前,筆者以上實屬班門弄斧、畫蛇添足,也盡皆拾人牙慧。竊以為莫將陰陽之象當做陰陽之實,此之是要。淡淡數語《枯木逢春歌》,以作本日記終結。
太極無垠初未限,兩儀靜動和坤乾。
物合陰陽事陽陰,道旁五行二重天。
目觀七隅內外辯,生息九疑三界間。
別類八卦非卜就,艮坎六運四爻顯。
生長收藏巽與言,震離兌坎復綿延。
一陰一陽一古道,哪兇哪吉哪后先。
金水養木火土憐,土水制火金木鉗。
半醉半醒半囫圇,河東河西河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