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葬俗文化從發展至今,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和變革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完備的習俗禮儀。那么徐州喪葬習俗有哪些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一、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彌留之際,親人們依依不舍,病人牽掛親人。兒女們日夜侍奉,不離左右。同時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通知后,一般都日夜兼程,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若見不上面,則老人死不瞑目,兒女終生遺憾,還會被指為不孝。
二、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
凈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凈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干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凈身亦稱“洗喪”。
三、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后,就應當將其從臥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一般放在一塊由兩條長板凳支起的門板上,下輔谷草,稱“隱身草”,意為隱身。
人死后,要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一說是因為人死后臉色會變得難看,怕親人傷感或害怕,用“苫臉紙”遮住;一說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還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四、出殃
死者遺體停床之后,就要請陰陽先生來算出“出殃”時間。
陰陽涉及道教,八卦,周易,風水等,陰陽八卦的含義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分為陰陽兩個方面,如白天為陽,晚上為陰,男人為陽,女人為陰,高山為陰,平原為陽。看得見的為陽,看不見的為陰等等。一個人生存要有陽氣和陰氣來支撐,陰陽平衡,人身健康,陽盛陰衰,陰陽失去平衡,就會得病,或者事情不會順利。陰陽又分五行,五行為金、木、水、火、土。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五行相生相克范圍中發展和前進。八卦又名八宮,又是八方,就是東、西、南、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又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陰陽先生又稱風水先生,是從事這一方面工作的人。古人認為,生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魂魄隨之消散。其中七魄被稱為“殃”又稱“煞氣”。七魄先后離開人體的過程,被稱為“出殃”。“殃”有顏色,離開人體時有高度,也有方向,一般人對此是不得而知的。這需要陰陽先生來推算,推算的結果與逝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死因、禁忌等一齊寫在一張黃表紙上,這就是“殃榜”。
五、報喪
辦理喪事要請來頭面人物在一起商議喪事怎樣辦理。現代許多人找殯儀公司實行一條龍服務,這樣的好處是一切由殯儀公司主持辦理,即使出現問題也不能怪孝子。缺點是殯儀公司會變著法的花錢。
六、打墓
墓葬時的打墓是喪事中第一件要緊的事,而打墓講究的是風水。
風水學是一種集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為一身的民間科學,是天、地、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雖然里面有許多迷信的東西,但其中確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風水通俗的講就是好地方,能助人事興旺,令后代福祿延綿。反之則不好。
民間有十不葬歌謠:一不葬粗頑塊石,二不葬急水灘頭,三不葬溝源絕境,四不葬孤獨山頭,五不葬神前廟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岡撩亂,八不葬風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龍虎尖頭。
勾定了“穴位”之后,還要選擇黃道吉日才能破土動工。動土和打墓講究很多,一般由大女婿監工,防止有人使壞和挖出活物被毀掉。
現在普遍實行了公墓制,塋地個人選擇的空間小。
七、盛鹼
人死后三日內,若無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體抬進棺材里,俗叫“盛殮”或“人殮”。
“盛殮”時全體孝子參加,親鄰幫忙,必須有娘舅家人在場,或得到他們的允許,并由本族年長者主持,否則不能“盛殮”。
蓋棺俗叫“合龍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開。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所以,如果“盛殮”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縫隙,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后,才能“合龍口”。
舉尸入棺時,要由長子(承宗人)捧頭,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體放入棺內。
殯葬中長子的責任和任務最大,“入鹼”捧頭,起靈摔“紙盆”,出殯領頭“扯纖”,祭奠抱“牌位”、上香、燒紙、酹酒,都是長子一人的事。只要長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這是因為長子是家里的繼承人。
八、設靈堂
“靈堂”是停尸、放柩、供人們祭奠及孝子守喪的地方。
在廳堂正中掛一幅能遮蔽尸床或靈柩的大帳慢,帳慢正中書一大“奠”字,帳慢前空中懸吊剪有各種圖案的條形白紙“吊簾”,上書“嚴父(慈母)養育恩似海,兒孫未報終是憾”等悼語。
九、訃聞及訃告
訃聞一般由家中孝子發出,是報喪的意思。
訃告是把某人不幸去世的消息通知其親屬好友和有關方面的一種公告式文體。標題要標出“訃告”二字。正文要先寫死者的職務、姓名、逝世時間、地點、死因和終年歲數;接下可介紹死者生平事跡;再次寫明舉行吊唁或召開追悼會的時間、地點和有關事項。結束語常用:“特此訃告”,“謹此訃告”。最后要署名、發布日期,可以治喪組織的名義發布訃告或張貼告示,詳細列明出殯事項和時間區分。在現代,訃告也是一種政治表現形式。主要適用于社會地位較高和社會影響力大的人士,平民百姓很少發訃告的。
十、開吊
親朋鄰里陸續前來祭奠,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有人專門登記來客和禮品,俗叫“上禮”。
凡有來客都鼓樂齊奏,熱情歡迎,有“知客”專職接客。
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現代人一般不把紙交給知客,然后到靈前跪拜或三鞠躬。
十一、起靈
當地安葬一般都在早晨舉行,具體時辰由“陰陽”先生推定。有的地方是單日走雙日葬,有的是雙日走單日葬。更多的地方規定不能在雙日出殯。
“起靈”就是人們常說的“出殯”。也就是把靈柩從家里抬到墓地的'過程。
“起靈”之前,先由吹手在村里吹奏一陣,鄉鄰聽到嘹亮的嗩吶聲,知道要起靈了,即到喪家幫忙,有的人掮上锨直奔墓地等待“全墓”。
孝子及親鄰都到齊了,靈前燒紙磕頭后,便把靈柩抬到大門外兩條長凳上,在靈柩兩側綁上椽作為抬杠。當地“出殯”一般不用車,由四人或八人扛抬。與此同時,有人把靈前的谷草(麥草)、臺蠟、紙活等收拾在一起,隨靈柩帶到墓地去焚化。
沒有火化之前的通常做法是所有親朋好友及來賓站在靈前,先默哀三分鐘。然后按孝子、孝子媳、女兒女婿、孫子外甥及近親分別跪拜。然后眾親朋好友三鞠躬。
十二、下葬
靈柩抬到墓地,要繞“墓穴”轉一圈,示意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環境,才好安息。轉完后,把靈柩放置在墓穴之前。
孝子全部跪倒在地。“陰陽”先生下到墓室,用羅盤測定靈柩放置的方位,同時劃出線來。
下葬的時辰到了,用繩索把靈柩吊人墓室,長子事先進人墓室,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把靈柩扛挪在“陰陽”先生劃定的線上。接著,在靈柩蓋上鋪好銘旌,柩前放置靈牌、墓志磚(記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陰間地契”(由“陰陽”先生用兩塊磚寫明這塊地方是屬于死者的)。
下棺后,棺前放“哀喪杖”,棺頭放“陰陽飯瓶”、“照尸燈”,土工提公雞(稱撲墓雞)在棺上空旋三匝后,從預備好的斗內抓高粱三把擲坑內,并頌稱:“陡升三級”。孝子及親屬齊哭,抓土撤棺后,繞穴三周,土工才取土掩棺,俗稱“棺下地”。
上述事宜辦完了,就開始填土“全墓”。
十三、追悼會
追悼會儀式結束后,遺體將送往火化場火化。家屬在殯儀館指定的火化證上簽字。火化證是同意遺體火化的重要憑證,它必須由死者的直系親屬簽字,火化場依據家屬的簽字開爐火化。
十四、葬后祭祀
1、圓墳
2、祭七
3、百日
4、周年
十五、立碑
立碑時間。如果父母一方健在的話,一般要等都故去后再立碑。若想早日為一人立碑,應留出位置以后補上。給故去親人立碑,要選在1周年、3周年、5周年時間段,一年里面有清明前后,農歷10初1前后,還有年底臘月前后為好。講究的家里要選個黃道吉日,不能和已故立碑的人犯沖,防止給親人帶來不利埋下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