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方法淺析
摘要: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科學出現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新趨勢,各門科學的相互滲透使科學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迫使人們在更高的層次上以綜合和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并促進其發展.勿庸置疑,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和理論突破必須伴隨于研究方法的變革和更新,這正如科學發展史表明;新的理論的誕生往往得益于方法上的革新。
關鍵詞:教育 實驗 研究
Abstract:Advances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o that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scientific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ew trend of highly integrated, the mutual penetration of science so that science and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a new organic whole, forcing people to a higher level in an integrated and systematic perspective to study and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Is no doubt that the majo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must be accompanied by the change and update, which showed that as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birth of new theoretical methods often benefit from innovation.
Key words:Educati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隨著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深入和拓寬,研究方法必然會呈現縱橫交錯的局面。
一、重視運用數學方法,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
由于教育科學的研究對象很多是沒有明確外延的.因而教育科學成了一門非常復雜的科學,難以精確化。如教育本質的不清晰性、教育性狀的不確定性、教育功能的相對性、教育內部聯系的非線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主觀性等等.雖說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解決了上述矛盾,然而正是由于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使得上述矛盾又更加激化;一方面,嚴密的程序要求高度的精確;另一方面,機器所執行的任務日益繁難,使它面臨的系統日趨復雜.正如查德所說:“當系統的復雜性日趨增長時,我們作出系統特性的精確然而有意義的描述的能力將相應降低,直至達到這樣一個閾值,一旦超過它,精確性和有意義性將變成兩個幾乎互相排斥的特性”。也就是說,復雜程度越高,有意義的精確化能力便越低。因此,要深入研究復雜的教育問題,尋找它們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而模糊數學的誕生,則把數學的應用范圍從精確的領域擴大到了模糊現象的領域。模糊數學對事物的不確定的性質狀態作數量描述,目的是要從模糊中求精確,以便獲得與事物本來面目接近一致的參數。據此,把模糊數學引進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就是必然、可行而具實行意義了。因為這個方向會“減少對精確定量分析的先人為主的偏見。增加對大量人類思維和感知中不精確性的普遍性的承認”,而接受這一現實將增進“我們對人文系統特性的了解,有希望取得比極限在傳統方法中可能得到的更大的實際發展”。
當然,在應用數學方法對教育科學作定量研究的同時,并不排斥對教育科學的定性分析。如果不加分析地濫用數學方法,過分迷信“量化”,反而會造成失誤。比如,對教學中的知識、智能和思想品德三個方面的研究,就是如此。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可以進行量的分析。智能發展狀況只一部分可以用數學方法,而道德品質、審美觀點則很難做出量的統計。因此,在教育科學的研究中,為了準確地把握其中變量的復雜關系,必須把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重視開展教育實驗。
當代教育科學研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教育實驗的廣泛興起。各種教育實驗的出現,既是教育科學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研究從經驗型走向科學型的重要一環。
教育實驗主要是根據研究課題的設想,在周密計劃和專門設置的特定條件下所進行的一種特別組織起來的教育實踐;通過對教育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能確定教育的某種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通過教育實驗,既能檢驗預先設想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又能探索所要了解的教育現象的變化發展原因及其條件,還能鑒定教育或教學的某種方式、方法、內容、形式的效果等。此外,教育實驗還具有控制性和可重復性的特點,它對于認識教學規律、檢驗教育理論以及發現教育科學原理、方法,均有其它方法難以取代和匹配的科學價值。特別是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要使教育科學能迅速地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大力開展教育實驗就成了一條較易擺脫舊教育體系的束縛,從而提出新的假說并加以驗證的較為有效的科研途徑。
三、重視教育預測,使教育預測和教育回測并行相輔。
教育預測是指對教育發展趨勢和前景的科學預測。教育預測是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有關統計資料進行分析綜合的結果。教育預測,對于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推進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教育未來的整個預測,應以周密地認識過去和現在為前提。不然的話,對救育未來的推算不是過頭就是不足。列寧說:“為了解決社會種學問題……為了用科學眼光觀察這個問題,最可靠、最少量、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的,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并根據它們這種發展去考察它現在是怎樣的。這種鑒往知來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任何社會事件和思想的產生,都要追溯它的歷史根源。教育回測,就是總結教育過去,目的在于吸取經驗教訓,指導今后的教育工作。因此,為了使教育更好地面向未來,不但要重視教育預測,而且要重視教育回測,從而使教育預測和教育回測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四、重視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使用。
現代科學發展的分化與綜合,決定了以前那種就教育研究教育的方法只能是走向死胡同。新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興起,不僅豐富了教育科學的內容,而且為教育科學理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教育科學研究必須積極吸取和借鑒各種學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強多學科、多種方法的研究。
二十世紀科學技術和生產的迅速發展,使得今天的教育科學研究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的對象愈來愈復雜,知識的抽象程度愈來愈高,直觀程度愈來愈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不能簡單地、直觀地反映現實,而必須運用模型化方法來研究教育科學。這種方法能夠從各種科學方法中不斷地吸取營養,迅速成長為一種全面的多功能的科學認識方法。它不是一種孤立的、排它的方法,它與幾乎一切傳統究方法都有著天然的、緊密的聯系;應用模型化方法的過程表明:只有在與其它科學方法結合的情況下,它才能完整地揭示系統的規律性和本質。在建立模型前,需要對系統原型進行考察,必須依賴于觀察、實驗等經驗的方法;要積累和整理有關的資料,就要用到比較、分類等邏輯方法,在模型的抽象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對材料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手段,離不開想象、直覺等創造性思維方式;數學模型的建立與處理,模擬試驗進行,必然與數學方法等等相聯系;最后,借助于模型的應用和檢驗所獲得的信息,又將成為提出科學假說與建立科學理論功重要依據。總之,模型化方法的實際展開過程,幾乎是把一切傳統的科學方法聯系和統一起來的過程,它自身也成為促進各種方法綜合化,建立完整的科學方法論體系的重要手段。
教育和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科學應采用多層次、多方位和多指標的方法。即使是教育的某一分支甚至某一課題,也不應局限于一種研究方法。這樣才有可能充分揭露它的性質和規律。因此,任何片面強調某種方法重要(無論它有多么優越,如模型化方法)而輕視其它方法的“單打一”的觀點,顯然是不可取的。在教育研究中,孤立地采用某種方法,是不能揭示復雜教育現象的規律的,因為每一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都有必不可免的局限性.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來研究教育問題,才會有所突破,才會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教育研究于實驗》.郭文安 .東師范大學
2.《今日教育》.慶市教育委員會 .重慶市出版社
3.《新課程改革與實踐》. 張軍 . 中國基礎教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