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條件ERP選型成功一半
2007-08-08 14:25:09
什么才是正確的選型?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重要的是必須先衡量企業自身的需求與能力。在滿足企業需求和企業能力可接受的范圍之內,選出的軟件與廠商就是正確的選型。所以,清楚地了解企業的需求與評估企業可承受
的能力,成為選型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目前多數企業于選型時提出的需求多是大而全的,對于可投入的預算與人力則是小而美,于是導致實施周期過長,實施質量不佳,進而成為實施失敗的案例。因此,要談選型,必須先從定義企業的需求和評估企業信息化的能力兩方面做好準備。
1.過濾整合企業需求
中國企業處于改革與快速發展中難免存在多種不規范之處,而ERP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將原本不系統、無流程的管理模式變為高效、規范的管理模式。因此,不管現在的管理規范與否,企業至少應該清楚自己想要改進的方向以及程度,提出需求。只有這樣,ERP才有可能成功。
企業的需求隨著企業的發展過程的不同而變化,甚至不同的項目負責人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求的確定應取決于企業一把手,在一把手對企業的戰略規劃指導原則下,確定企業短中長期的信息化需求。而這些需求,有的來自于管理層,有的來自于基層的操作面。如何滿足這些需求是信息化過程中最難的問題。因為一些以個人或部門的角度來看的需求,往往會與其他部門有沖突或重復的地方。如果每個都要滿足,最后就成了每個都不滿足,不僅效率不明顯,通常也會影響上線的時間,或者是形成無法整合、各自為政的情況。這也是目前國內企業信息化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需求的有效過濾與整合,就顯得相當重要。那需求應如何過濾與整合呢?
首先,應該滿足重點需求。因為信息化的過程是持續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是無法一步到位的。因此必須先滿足重點需求,以20%的時間,解決80%的需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以信息化的手段來運作企業的業務流程,建立信息化的基礎。
其次,要保持持續的優化過程,然后于運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持續優化,再去解決另外遺留的20%需求以及新需求,否則永遠計劃趕不上變化。不只是企業需求會改變,連項目成員都會變動,這些都是企業不能上線的潛在風險。
2.評估企業信息化能力
需求必須與能力掛勾,根據企業具備的能力,去決定需求范圍的大小,否則空定義需求,卻無能力實現,也是空談。
滿足需求所需要的企業信息化能力一般包括人員觀念、高管關注程度、內部管理水平、預算。人員有無正確觀念,將決定所提出的需求是否合理。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需要靜下心對自身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進行一遍細致的梳理,才能決定需求的范圍。而高管的關注也將使得需求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并使得需求得以實現。管理水平的高低將決定為實現需求所采取的管理手段是寬松還是嚴謹。考慮性價比,將有限的預算用在刀刃上,將節制需求的無限制擴張。(tech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