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SFC與NSF申請書的差別說科學哲學 最近幾位哲學家博主和別的博主、游客在討論科學和哲學的關系,他們的討論給我各說各話的感覺,沒有交集的點。剛好基金發榜完畢,幾家歡喜幾家愁。所以拿基金申請說事,發表一點關于科學哲學的感想。這些內容去年就寫得差不多了,一直放著沒有再動,這次翻出來修改后貼上。 我曾經寫過一篇“NSFC與NSF基金評審標準的主要差別”博文。因為評審標準都是公開的,而且適用于不同的學科,所以比較了以后,可以說兩個基金委評審標準間的“主要差別”是什么。但申請書不同。一個人能見到的填寫好的申請書有限,不同學科的申請書內容、科研文化也會有差別。我的比較僅是我知道一點的領域的一個局部間比較,可能存在系統偏差 ,先說明一下。這里我想說兩點差別,它們在深層次上是相關聯的。 1) NSFC申請書中有很個獨特的一個條款: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這個條款的設立,我想是希望以基金來鼓勵創新。但很多人可能會為填寫這一款傷腦筋,如果申請人是那種認真的人的話。創新不是隨便說有就有的,真正的創新談何容易。我們絕大部分的研究,是已有研究的擴展、深入,或者換了方向、方法、思路等等。如果每個項目都能有幾個創新點,中國的科研早就用不著在SCI上打轉了。一個項目即使準備使用新的方法、思路來做研究,它能否算得上是創新,沒有一些結果之前是誰也不知道的。新的方法很可能出現失敗的結果,或者即使有結果也是量上的變化,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因此,在申請書上要申請者說出自己的研究有什么潛在意義是可行的,但要說自己研究的創新之處,多少有點雞還沒有吃到米,就要先說自己的蛋如何好的味道。此外,一個研究算不算創新,得由科學界來認可,不是研究者能自封的。NSFC的基金評審條款第一條就是:“著重評議申請項目的創新性,明確指出項目的研究價值和創新之處。” 先不論這個評審條款的意義如何,至少在有這樣一條款下,申請書中再要申請者自己來說自己研究的創新性,似乎沒有必要。最后大家只好把用了什么新方法,新儀器,新的工作區域,新的材料等等,只要過去沒有試驗過、用過的東西統統都硬著頭皮寫上,算成創新之處,盡管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創新。但這么要緊的一條不填上點內容,申請肯定是要掛的。結果創新成了人人都能的事,最后也就變成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事了。 2) 一個更重要的差別是在研究思路上,多少和哲學有點關系。NSFC的申請書中有一個主要款項:項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這個題目下,申請中通常看到的用語是,本項目將對某個科學問題“提供有說服力的新證據”,“初步建立、揭示”什么的規律,對某個現象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細致的、深入的、綜合性研究、分析、推測”;希望“建立一套”什么體系,“達到什么目的”或者“解決什么問題”。相比之下,在NSF的基礎科學研究項目申請書中,除了常規的研究目標(objectives)外,比較強調“假說的檢驗”(testing hypothesis)。常常在會評中,會聽到評審者說某個申請沒有任何假說的驗證。這通常是一種負面看法,認為該申請的研究,缺乏科學方法。 相比這兩種情況,NSFC申請中的方法和思路,更多的帶有歸納的色彩。而NSF的申請中,尤其是假說的檢驗類型,帶有更多演繹的色彩。后者通常是先闡述一個已有的假說,這個假說會有什么預期的結果,而申請者的研究結果可以與預期結果比較,以檢驗假說。這兩種思路,應當說都有它們的長短處,而且在科學哲學上也不是弄得那么清楚的。但在NSFC的申請中,一邊倒地沒有(至少我沒有見到過)假說驗證的提法,我覺得這體現出一種科研文化上的差別。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回過頭來說為什么NSFC的申請中缺乏從假說的檢驗角度來構建的科研項目,我覺得這體現了中國科學中的一個空缺,即科學和哲學以及科學方法等,基本上沒有在中國科學界中形成過實質的討論,缺乏了諸如生物支序系統學中對科學哲學討論那樣的廣泛、激烈爭論過程。文革中科學界因為政治原因被辯證法壟斷并庸俗化。比如說某人上街購物,摔一跤跌落兩顆門牙,疼苦以后他會辯證地看:掉了兩顆牙是件壞事,但也讓自己學到了以后上街不要自己走路,要打的,壞事成了件好事。這種哲學讓大家對哲學失去信心和熱情,或者不敢或不屑去碰。因為這些原因,科學界沒有真正地和哲學打過交道,科學和哲學也沒有真正地交融過。因此,在NSFC的申請中,很少出現體現某種哲學思想或方法論的研究方案來。 假說檢驗的思想,從科學哲學上來看不一定是一個能完全自圓其說的方法論,但它有一個我認為正面的特質:就是對傳統思想、對權威的質疑。傳統的生物學、地學有很大的經驗成份在里面。一個權威人士的看法可以成為定律。但經驗、權威通常也會出錯。在對于生物支序系統學的爭論中,引入假說檢驗的概念、證偽的概念,盡管今天從純學術角度上說,結果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個實質的進步在于,由于這樣的哲學思想引入,人們在做科學研究時,更看重證據而不是經驗和權威。一個學說的提出,不再看你是誰,而是看你有什么證據;無論你是誰,你的學說要經得起檢驗。通常一個學說或假說來自于權威人士,如果一個研究項目以檢驗這個假說做為出發點,它就帶有挑戰權威和傳統理論的性質,這和創新就有了關系。因為創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思想、方法方面的質變,是對傳統的顛覆。檢驗假說這樣一種構建科研項目的思路,有利于創新的實現。這更多的不是關于創新的開花結果,而是培育根和枝葉,讓開花結果成為可能。因此,與其要申請者自己列出項目的創新之處,不如鼓勵他去挑戰傳統,這樣更能達到真正的創新。而這個思想方法,和哲學多少是有點關系的。
(題頭照片來自網絡)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