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顯示離回國的日子很近了,總的感覺是在美國體會了更多的壓力和焦慮。不光是我自己,還有周圍的人。
先說教育帶來的焦慮。從我的小外甥女(10歲,美國小學五年級)身上就體會到一種壓力,我一直相信美國是孩子的天堂,現在不這么看了。我在她家住過三次,每次都看見她家長急匆匆的帶著她沖到各種興趣班或是項目里面去:科學項目(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自費做研究,大學必須為有想法的孩子提供實驗條件,我有時間會單寫一篇);鋼琴(自己學的每周一次,自費。演出基本是為老人院,殘疾人服務,費用由參加演出的孩子家長贊助);小提琴(學校規定必修一門樂器,早上7點上琴課,免費);數學(自己考進的學校輔導班,自費),游泳(每天都游,游的好的層層選拔去國家隊,到上一級參加選拔賽的隊員和教練的費用要全體隊員湊,沒有公費一說。美國崇尚運動,不游泳就去踢球,全是自費)。看著她天天11點才能睡覺一點也覺不出美國孩子輕松。因為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考,不管什么出色都能得到不菲的獎學金,上大學在美國是很貴的。
有人說中國的中學生苦,美國的中學教育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是分級學習。沒有班級的概念。數學好的在一起,語文好的在一起。也許數學讀到9年級了語文還在7年級。每堂課課間換教室時間5分鐘,好像遲到3次就要擔負一周的學校公共衛生打掃。所以俗稱中學是“跑教室”。學校要為不同程度的學生開不同的課,大概分4級。學的最快的在10年級就進入大學課程了,大學同意的超長生直接從11年級就先到大學去讀了,學分有效,等真正進入大學后只要1年多就畢業了。第二級在中學讀部分大學的課,由中學老師教(我不認為中國的中學教師能教大學的課,也許有但不會多),學分也有效,這樣進入大學后學過的課就不用選了;第三級就是正常中學畢業,根據SAT成績報考大學,在本州讀公立學校比較省錢,去外州讀獲上私立學校很貴。美國家長常常因為學費的問題只同意孩子在本州讀公立大學,和中國家長不惜血本也要上好學校的觀點有很大不同;最后一級的學生因為成績實在平平,就會選擇當地的社區大學就讀,大多學一些實用的專業,有點像我們的大專和高職。所以中學也是很艱苦的,要獲得大學的獎學金就必須在中學有好的成績和社會活動表現,社會活動是占時間的,再要好成績就要玩命了,光讀書是拿不到獎學金的。
大學里面競爭更是激烈,不光要學習好爭取獎學金,還要打工補貼自己的生活,18歲以后再靠父母是非常恥辱的事,也是非常遭人恥笑的事,不管是給教授做助理還是在餐廳賣飯,能養活自己就是好樣的!醫學生因為學習太緊張無法打工,所以主要靠獎學金和家庭支付,收入不高的家庭很難讀得起醫學院(大學四年畢業之后才能考醫學院)。
我沒有說到研究生的問題,這個話題中美差距太大了。我問過不少美國人為什么要讀研究生,回答一是對研究有興趣,二是為了接受更好的訓練在今后的研究中更有發展。中國現行的研究生制度主要是為了推遲就業壓力,不是為了研究,更談不上有質量的培訓。
再說工作的壓力和焦慮。美國工作不好找,好工作前期投入巨大,比如醫生,4年大學+4年醫學院+4年住院醫培訓(做住院醫要自己聯系醫院),12年后才能有工作。至少30多歲了,還沒有包括研究生階段。要收回成本就得努力工作。我仔細計算了一位熟悉的醫生工作時間,他在兩個醫院工作,每天8-10小時,每周6-7天。每個月最忙的周每天只有4小時睡眠時間,經常每天沒時間吃中飯;還受聘在哈佛教書,做研究,節假日全出差了。我和他看過一次病人,跑著到各個病房去見病人,3個小時看了15名病人和兩位家屬,看完趕著開處方寫病歷,然后開車沖到另一家醫院急診室上夜班…..。
中飯時間在很多地方是很奢侈的,學校、醫院中午基本都有講座,大家帶著三明治邊聽邊吃。教授常常下了上午的課接著教中午課的學生,課程安排是全天的。
為什么路上永遠有那么多的人抱著大杯子喝咖啡,因為太困!
如果工作不是長期穩定的,比如研究人員靠項目經費,項目沒有了工作就沒有了,所以寫項目書爭取項目永遠是讓人焦慮的事情。辦公室人員很多也是靠項目經費,生個孩子的功夫(兩周休息)就有人頂上來了,再想找回原來的工作就沒什么可能性了。除非頂替的人不稱職,但是我看見的新上來的人極其玩命天天自愿加班4小時。
好工作意味著好報酬好社會險和好醫療保險,家人也跟著受益。哪有工作到哪去,哪有好工作到哪去,賣房子搬家的人在美國比在中國多多了。
我的焦慮來自我沒有接受過很好的研究訓練,也一下到不了全球視野的高度,人家從小學就進行研究訓練,就考慮全世界的問題,我跟不上,更知道這些不是一下就能補上的,所以焦慮。
有人給你提問題是好事,稱贊你說的做的事情很good很 interesting,是最最低級別的評價,等于說“我知道了,但是沒什么可和你討論的,也不值得和你浪費時間”。沒有人會計較外國人的英語語法,但是人家在意你到設計和過程描述,這和我們只重視成果報告完全不一樣。當我弄明白good和 interesting的含義后當然焦慮,所以要爭取比good 好一點,要爭取有人找上門提問題,挑戰我說的觀點,質疑我說的結論,批評我的邏輯過程,而這一切都會基于文獻的證據(evidence based)。.挑戰已經開始了,我也開始學會挑戰別人了,但是,我要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