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我個人認為,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關鍵還在學生上語文課的質量。
一位很有威望的語文教師曾經語重心長地對我講過:“語文老師最好當,語文老師又最不好當。”那時我還太年輕,不能體會出這位老師的話的內涵。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加深,我越來越體會到這位老師的話的分量。是啊,當個好的語文老師可真是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永遠不是句空話。如果語文老師能把這句話真真切切地用于語文課堂,那你的語文課堂就會出彩。因為有興趣,學生才會有學語文的熱情,有了熱情,才會有學語文的渴望,這種渴望才會在我們上語文課時變成一股強大的動力,讓學生充分享受語文課堂,在語文課下課鈴聲響后讓學生發出“語文課多么有意思啊”、“這節課怎么這么時間短”的慨嘆。
我的一位很有經驗的語文教師朋友說:“當教師的,上課應帶來兩樣東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頂帽子,把學生勤學的欲望扇的旺旺的,給樂于上進的學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將個體體驗、思考與文本連接起來,讓他們的心走進文本。”
這話說的多形象,一個好教師的確應該如此的,這也就是我們提倡的激趣、賞識教育吧。
把學生學習的欲望扇起來之后,在課堂上教師還要充分發揮主導地位,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充分發揮。
“學貴多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這就要老師教方法。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看這篇文章是寫人記事的,還是寫景狀物的。比如寫人記事的文章,第一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其次要弄清人物的品質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例表現出來的。
第三還要要精讀文章細細品賞,勾畫出文章的重點語句、詞語。品一品這些詞句的精妙之處,以達到讀者、作者、編者三者之間的共鳴,使學生真正做到入境學習。
第四對文中不理解有疑義的地方質疑。
第五討論、解疑。
第六談學習文章的體會,體會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學習方法,也可以是所受教育等等。
老師教給的學生學習方法,只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只要老師能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會探索到很多學習提高閱讀水平的技巧的,不管學生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學習,只要能夠達到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就是好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習方法靈活多樣,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要和學生一起不斷總結,尋找文章閱讀的最佳突破口。閱讀一篇文章有的從題目入手,文眼在題目上《狼牙山五壯士》文眼在“壯士”,《飛奪瀘定橋》文眼在"飛”和"奪”。
有的文章從中心句入手,《桂林山水》,文章開頭“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學習這篇文章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去質疑學習。
有的文章從結果處入手,采用變序的學習方法。
還有的抓住人物的話去理解以帶全篇等等。
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氛圍,是學生在語文課上始終保持旺盛學習精力的法寶。所以,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語言風格,教學組織形式要靈活多樣,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帶問題進課堂,還要帶著問題出課堂,讓學生到大語文環境中去學語文,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課外實踐活動。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學生的閱讀能力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是在語文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