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是一個倍速時代。
不知道你是用幾倍速看電視劇的?我自己是用2倍速聽課程,別人聽一講的時間,我能聽兩講。
你可能問了:這樣加速學習,記得住嗎?理解得了嗎?能引起思考嗎?
完全沒問題,不要小看你的大腦,它有很強的適應力。我2倍速學習的頭幾天,是有點不適。但幾天后就習慣了,習慣成自然。
現在如果把速度降下去,反而會讓我覺得別扭,就像是看慢動作。我最近了解到一些關于加速學習的研究,研究結果非常顛覆——
加速播放情況下,人的理解力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提高了!
為什么會這樣?
拿英文來舉例,正常人說話的速度差不多是每分鐘150——200個單詞。我們聽老師在課堂上講課,不會一直都集中注意力,常常會走神。
那你想過沒有,走神可能不是你的問題,而是老師的問題——他講話的速度太慢了。
1969年就有研究表明,最有利于理解的語速,是每分鐘280個單詞。換句話說,加速播放能讓人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從而加深理解。
當然,速度太快也不行,這要因人而異,比如有些人可以用3倍速聽有聲書,但我接受不了,我的極限是2.5倍速。
二
既然看劇、聽書可以2倍速播放,那么讀書有沒有可能2倍速猛讀呢?
我知道有些人讀起書來非常快,比如著名經濟學家何帆老師,他自稱“職業讀書選手”,一年至少要讀300多本書。
兩三百頁的中文書,他大概三四個小時讀完。英文書讀得慢一些,每小時30——50頁左右。出差的時候,他一般要帶三四本書。
機場候機讀完一本,飛機上讀完一本,賓館里入睡前打開第三本。都讀完了,還有kindle。
我做不到像何帆老師這樣猛讀書,我一周讀完一本,就已經覺得很了不起了。
但要把閱讀速度提高到2倍或以上,1年讀完100本,確實是有一些竅門的。
其關鍵就是破除三個誤區:
兩倍速讀書,你也可以
(1)不是每本書都值得讀。用萬維鋼老師的話說:要大膽開始,無情放棄。
大膽開始,就是不要輕易屏蔽任何知識,開卷有益,什么東西都拿過來了解一下。無情放棄,就是你沒有義務讀任何一本書,哪怕是自己買的也可以不讀。
我昨天就在“多抓魚APP”上賣了19本書,其中13本都還沒有拆封。快遞小哥收走這些書的時候,我沒有覺得絲毫可惜,我知道它們會遇到更合適的人。
我這么做,是為了有精力深入一本書。泛泛讀十本不如深入讀一本。
(2)不是每頁紙都值得讀。讀書要四兩撥千斤,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收益。
像讀科學類書籍,你記住它的結論就夠了。獲取知識不一定非要讀原著的。
人類的知識通過兩種方式傳遞,一種是有人原創;一種是有人用簡短的、濃縮的、框架性的語言將其轉述。
高效的閱讀,是去讀別人轉述的。比如牛頓當年寫了那么厚一本《自然哲學的科學原理》,50萬字。你肯定沒讀過,但肯定學過。
因為中學的物理教科書把牛頓這本書濃縮成了四條定律: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學過吧。這就夠了。
世界上絕大部分知識,都是通過這種提煉后的方式進入我們大腦的。如果學每一條知識,你都要去讀原著,那你會不堪重負。
當然,對于商業類書籍,你不能僅僅關注它的結論,這些書最精彩的是案例,案例是教你舉一反三的東西。
(3)不是每個字都值得讀。讀書沒必要逐字逐句地讀,要學會一目十行。
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年輕時在《青年文學》做編輯,負責出版小說。經常下班時,主任丟給他幾本小說稿件,讓他第二天就小說內容與作者座談。
一夜連讀三本小說,那不得不眠不休呀。第二天還怎么干活?別急,馬先生有辦法。他一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他是怎么讀的呢?
每個自然段,只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就像掃描一樣,一個小時掃完一本小說,足夠了。
第二天作者來了,馬先生有模有樣地跟作者聊。作者受到了極大的尊重。
看到了吧,書的難易程度不一樣,速度就要有快有慢,不能讀什么書都慢吞吞的,像讀小說就應該唰唰唰地往下掃。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我對這個或那個現象、這個或那個元素的能譜并不感興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都只是細節問題。”
當然啦,盲目追求速度,往往欲速則不達。著名導演伍迪·艾倫曾經上過速讀班,學會了十分鐘內讀完《安娜·卡列尼娜》。
別人問他,讀完有什么收獲啊?他說,我知道這是一本關于俄國人的書。其他沒了。
避免三個誤區,讀書快成一道閃電
三
很多人讀得少、讀得慢,還有一個原因,是不知道怎么選書、選誰的書。他們花在找書、買書、看書評上的時間,夠寫一本書了。
怎樣避免這一情況呢?兩招:
第一招,橫著讀。你不要漫無邊際地去選書,你得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去選書。
比如前幾年我很想搞懂喬布斯這個人,于是把市面上關于他的傳記全都買了回來,一本一本全看完了。
這也叫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讀不同作者寫的書。這是一種很功利的讀書方式。李嘉誠就是這樣讀書的。
他給自己制定了兩個閱讀紀律:一是不看對發展事業無用的書,即使這些書的內容很有趣。
二是有用的書,即使沒有趣味也要看,而且要看出趣味和學問來。如果是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
第二招,豎著讀。你看了一個作者寫的書,覺得:哎喲,不錯喔。那你就順藤摸瓜,把這個作者所有的書,都看一遍。
放心,一個作者寫不了幾本書。我最初讀財經類書籍時,看的全都是吳曉波的書,從《大敗局》到激蕩、跌蕩、浩蕩系列,看了個遍。
吳老師最近幾年的書,質量不是很高,估計是他忙著做自媒體,耽誤了。
我也有一些長期關注的外國作家,像寫《黑天鵝》的納西姆·塔勒布、寫《世界是平的》的托馬斯·弗里德曼,他們出一本,我就讀一本。
寫讀書類文章,寫到最后都要回答一個終極問題:讀書有什么用?
讀書,永遠有用!
春節疫情期間,7歲女孩柯恩雅在案板下學習的照片感動了眾多網友,包括我。這張照片的主題很扎心:案板上是生計,案板下是希望。
如果讀書沒用?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學習,是因為我們打心底里相信,讀書是有用的。
讀書對你我這樣的很多人來說,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希望。
案板上是生計,案板下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