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思想發源久遠,太極圖的出現就晚了很多。目前所知,最早公示于眾的第一張太極圖是北宋周敦頤(1017年—1073年,理學家)所作的周氏太極圖。據傳這張周氏太極圖出自華山道士陳希夷,原為無極圖,傳到周敦頤手里后,周敦頤據此發揮創作了周氏太極圖,并作《太極圖說》一文來解釋此圖,開發北宋理學之宗。
周濂溪太極圖
周敦頤太極圖,上面第一個圓表示太極,周子在《太極圖說》中解說道:“無極而太極”,說太極本自無極。無極沒有中心,混沌一片,虛無縹緲,大象無形,不可理喻與觸及,所以無法以圖明示。周子然后又說到:“太極本無極也”,太極得到了無極之質,于是才有了界線,有了質地,并且周流循環,生生不息。周敦頤以一個往復閉合,無始無終的一個圓來表示太極。
《太極圖說》中周子說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太極一動于是分出了陰陽動靜,太極首先開始于動。太極如果不動,這時就是太極與無極的臨界點,也就不會產生陰陽了。我們把無極比作還是一團血水的雞卵,這時太極還沒有動,沒有生命特征,這就是一個無極狀態。雞卵開始生長成為帶有生命特征功能的那一時刻起,太極就出現了。具有生命動的特征這一時刻開始,我們稱之為太極。反過來說,如同雞還有呼吸的一刻,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太極。如果雞停止呼吸了,死了的時候,也就歸于無極狀態。第一個圓表達了周子的至靜理學:“主靜立人極焉”。
第二個圓中,周敦頤談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里表達了太極圖中陰陽相抱的陰陽魚圖案特征,這也是現在標準太極圖制式內容之一。“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也就是《易經》中的“《易》太極,是生兩儀”的意思。相對于兩儀來講,陰陽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古人的哲學觀點中,陰陽是一個概況括性很強的對立與統一的物質狀態,兩儀則是其中成形的一個器件,兩個版塊。好比陰陽說的是地球有南北,兩儀則是指具體地理上的南半球和北半球。第二個圓圖中,周敦頤以四層陰陽相抱的圖圈,共8個陰陽分塊來表示《易經》中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第二圓中的4層8塊,也就表示了《易》中的四象八卦。第二個圓表達了周子的天道理學:“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第三個圓中,周敦頤接著解析道:“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這一個圓圈中共有6個小圓,第一個空白圓為五行之根,其次5個小圓分別代表水火木金土的五行,6個小圓中小土圓居中,以表示太極中央的五行屬性為土,其次每個小圓與其它的五行小圓分別相連,代表五行間的相生、相克和相扶關系。以左下角小木圓為例,往上連小火圓表示木生火,往右連小金圓表示金伐木,往右上連小水圓表示水生木,其余小圓類同。五行中各自成為一個小太極,形成了我生,生我和制我的依附關系。第三個圓表達了周子的地道理學:“立地之道曰剛與柔”。
第四個圓為一個空圓,周敦頤解釋道:“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是指兩儀,五是指五行,兩行和五行結合婚媾后,物質世界變得更加清晰。這時乾道和坤道兩氣施為流行,乾道代表陽性,坤道代表陰性,人得其中靈秀,所以近乎知神。這里,我們也可以從《伏羲女媧圖》中的伏羲和女媧身體相連,理解這種交合婚媾的意思。第四個圓表達了周子的人道理學:“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第五個圓又是一個空圓。周敦頤解釋道:“二氣交感,化成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這一個圓中,周子認為經二道五性交通后,生成了萬物并分出了善惡。周敦頤的理學思想中至誠是一種寶貴的修身品質,他把人性分為五品:剛善、剛惡、柔善、柔惡和適中,并將適中視為最完善的人格。《太極圖說》中道:“善惡分而萬事出矣。”反過來,也可以理解周敦頤理學思想包括萬事出自善惡,也就是說善惡是周子理學的一個基本標尺。第五個圓表達了周子的持修理學:“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周敦頤的太極圖從上往下看,由五個圓上下組成,圓中圖案也是兩邊對稱,周子借這種執中對稱的太極圖結構表達了自已的一種儒家理學思想:“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周子太極圖起于空圓又復歸于空圓,《太極圖說》以《易》文解說道:“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周敦頤太極圖及《太極圖說》互相聯系來讀,一代大儒周敦頤借周氏太極圖及《易》道精神進行了理學發揮,表達了他的靜誠儒學思想:主靜,中正、仁義及別善惡。周敦頤視這種品性為儒學修身窮理的要義,這一理學思想也得到無數后來者的敬仰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