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信仰東正教,
東正教與西歐信仰的天主教、新教都是基督教的一支,
俄羅斯的教堂是「洋蔥頭」,西歐的教堂卻是尖塔型。
土耳其伊斯布爾『圣索非亞大教堂』曾是東正教的總教堂,卻是圓頂。
除了俄羅斯的東歐地區,東正教的教堂也是圓頂。
「洋蔥頭」教堂,顯然是俄羅斯的特色。
系出同源,卻有如此大差異,其中的「歷史分歧點」在哪里?
【東正教 vs. 天主教】
在四世紀前,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是受迫害的,
直到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宣布它為合法宗教為止。
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是基督教第一次世界性主教會議,
西邊的羅馬教會和東邊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在教會領導權上已產生矛盾。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帝國,從此不再復合,東西派教會在領導權的爭奪卻未止歇。
1054年,東西教會終于正式大分裂,
東部教會自稱為正教(即東正教),西部教會則自稱為公教(即天主教)。
(公元300年后,基督教擴展驚人,東西教會因此為領導權爭奪不休)
【東西的差異】
東西派教會大分裂,表面原因是對教條的不同見解,
其實骨子里是教會領導權的爭奪。
但是促使分裂的關鍵因素,則是文化和語言的差異,
東邊是希臘文化和希臘語,西邊是拉丁文化和拉丁語,
東西派教會大分裂只是遲早的問題。
【弗拉基米爾一世】
自九世紀,東派教會已逐漸向保加利亞、基輔公國發展。
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
與東羅馬帝國皇帝的妹妹結婚,并信仰東正教,
從此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深遠的影響。
弗拉基米爾一世信仰東正教,還隱藏了一個極重要政治目的,就是:
『與東羅馬帝國發展更密切的政商關系,以吸取先進文化。』
【俄羅斯正教會的自主】
1054年,東西教會正式大分裂后,東羅馬帝國日益衰落。
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
此后,各地區的正教會相繼成立自主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實際權威性已喪失殆盡。
1589年,「俄羅斯正教會」建立牧首區,取得自主地位。
【圓頂 → 洋蔥頭】
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亞大教堂』(如上圖),
在東羅馬帝國時期是東正教的總教堂,各地東正教的教堂依樣建成寬扁圓頂。
俄羅斯冬季嚴寒又漫長,為讓教堂屋頂不易積雪,
建筑師在設計教堂時將圓頂抽長、下腹縮束,在12世紀發展出獨特洋蔥頭形狀。
【一頭 → 多頭】
東正教的教堂原本只有一個圓頂,傳到俄羅斯后,圓頂變成洋蔥頭,
同時還受俄羅斯傳統多神教的影響,進而轉變為一座教堂有多個洋蔥頭。
教堂洋蔥頭的數目,
有的和傳奇事跡的圣人數相當,有的和《圣經》故事相關;
洋蔥頭最多的達33個,象征耶穌在人間生活了33年。
【從時間順序看變化】
以下著名的俄羅斯教堂,按興建時間排列,可以看出洋蔥頭建筑概念的形成:
基輔『索非亞大教堂』
建于1037年,由希臘與俄羅斯工匠共同完成,此建筑成為爾后俄羅斯教堂的典范。
此時期屋頂還是圓頂,上面再加小小洋蔥頭。
弗拉基米爾『圣母升天大教堂』
建于1158年。此時是12世紀中期,處于俄羅斯教堂發展出獨特洋蔥頭的醞釀期,
后方金色屋頂還是圓頂,但已向上拔尖。
基日島(Kizhi)的鄉村教堂
建于十四世紀,有一個洋蔥頭。
莫斯科『圣瓦西里大教堂』
建于1552年,屋頂有八個下腹縮束的大洋蔥頭。
基日島的『圣母安息大教堂』(圖左),建于1714年,
是俄羅斯最著名的木造教堂,有22個洋蔥頭。
『圣母教堂』(圖右),建于1764年,有9個洋蔥頭。
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建于1883年,有一堆洋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