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文章,介紹閱讀方法,那里面有些方法,我不確定寫作者自己是否使用過,因為只要試過,就會發現:那些方法實際上不太實用。
我認為寫這類文章,還是自己試過比較有說服力,所以今天的文章,雖然主題是書單,但還是先分享一些我自己過濾后,一直留下來的閱讀方式。
一來是傳遞自己關于「閱讀」這件事的思考,二來希望能為你在閱讀這條路上提供一些參考。
當然,凡是涉及到方法,總不會適合所有人,所以這些方法對大家來說,只是參考,你可以挑一些感興趣的試試看,說不定在閱讀方面會有新突破。
這里需要提醒一下:它們只適用于非虛構書籍,像小說、詩歌、雜志等虛構書籍和供娛樂使用的書籍,不適合這些方法,同樣的,「霖小姐慢半拍」的書單里也不會出現后一種類型的書籍。
請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性閱讀喔!下面開始分享我自己關于閱讀這件事的思考,以及一些常用方法。
你可能會說:書都還沒讀我怎么知道有什么疑惑呢?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從一本書的書名、封面的各種推薦語,就能大致判斷它的主題,這個不難做到。
難的是怎么讀最有效,這也是我們閱讀非虛構類書籍的初衷--解開疑惑。
我的方法就是小標題說的,每次翻開一本書之前,我都會先提幾個問題,在閱讀過程中試著找答案。
舉個例子。
今天書單里會推薦一本書,叫做《心流》,我記得當時看之前在心里問過這些問題: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檢驗一位作者是否靠譜、一本書是不是值得推薦給別人,為什么這么說呢?
前面我說過,閱讀的初衷就是為了解開疑惑,讀者會有哪些疑惑,身為作者,應該要想到,也就是說:對于一本書需要解決哪些問題,作者和讀者的思路,應該是同頻的,否則,基本上可以判斷,他不算一位靠譜的作者。
這里有一種情況需要特別注意,作者不是萬能的,雖然他寫了一本書,但不是讀者的所有疑惑都能在書里找到答案,這種情況下,一位靠譜的作者會在最后寫出有待解決的問題。
讀過幾本書之后就會發現,一本書里真正有料的部分,其實有限,中間很多地方,作者會通過大量事例的描述,來佐證他的觀點,國外的書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你可能會擔心:一本書如果不從頭看到尾,會不會漏掉重要信息?
有兩個訣竅分享給你們:
不要覺得一本書好幾十塊,不讀完浪費了,其實,能在每本書里收獲一兩個知識點、解答兩三個疑惑,就已經值回書價了。
畢竟,閱讀的目的不是讀完一本書。
每年年底,我們總是會看到很多人的年終總結里寫:今年讀了200本書,或者下年計劃里寫:明天計劃讀300本書。
大量閱讀本身沒什么問題,問題出在對這四個字的理解上。
我認為:「大量閱讀」并不是「讀很多書」,而是針對同一個主題「讀很多不同領域的書」。
我有個切身體會:當我從心理學教材里學到一個概念后,當時覺得自己已經完全理解了,但不久,又覺得有點模糊,甚至可能用錯它。
但當我從講腦科學、行為經濟學、決策、情緒管理等書里再看到它時,我發現自己能長時間記住它、準確理解它。
這就是「大量閱讀」的好處:針對同一個主題,大量閱讀不同領域的書,能夠加深理解、修正錯誤。
如果你愛讀小說,可能有這種體會:同一個故事,五年后再讀,會有完全不同的體會。
非虛構書籍也一樣,尤其是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作品。這是因為我們多了些經歷后,眼界、思維、感知能力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能讓我們從同一本書里讀出不同的信息。
因此,反復閱讀,絕對是值得花時間培養的閱讀習慣。
接下來,進入「霖小姐慢半拍」2019夏季書單。
「霖小姐慢半拍」從今年開始,以季度為單位,推出「書單」系列,每次介紹5本書,推薦標準是:
能幫助大家構建、夯實自己的底層認知系統能夠提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豐富思維模式
推薦目的是:
以腦科學為依據,告訴我們大腦是如何組織信息的、組織過程中有哪些天然的缺陷、以及我們可以怎樣避免這些缺陷。
雖然和大腦有關,但一點也不深奧和枯燥,書里還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
選擇是不是越多越好?為什么我們總是在找東西?為什么時間管理很混亂?你是否常常感到自己注意力失衡?......
如果你有上述困擾,這本書可以幫助你緩解癥狀,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讓大腦有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