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生活在美國歷史上最長牛市,更看重商譽與特許權形成護城河的奧馬哈先知,格雷厄姆經歷了大蕭條時代的經濟倒退,見證過無數在經濟上行時期擁有不錯賺錢能力的公司一夜覆滅。他的投資策略更加保守,也更加強調有形資產的保護性。不同歷史和時代的背景,很難權衡哪一種策略更好。
不過如今磨底階段的A股市場,格雷厄姆這種將其業(yè)務局限于標準嚴格的安全范圍,從而獲得令人滿意結果的投資方式,似乎很有我們借鑒的意義。
有人將格雷厄姆的投資方式稱之為“雪茄煙蒂”投資法,也就是買便宜貨,充分榨取僅剩的一點煙蒂里的利潤,不過,單單這樣講是不準確的,安全邊際才是格雷厄姆投資策略的真正核心。
本質上,安全邊際的作用是使投資者不必對未來做出準確的預測。如果安全邊際較大,那么就足以保證投資者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遭遇風險。
從另一方面看,債券的安全性可以通過比較企業(yè)的總價值與債務的規(guī)模而計算出來。(優(yōu)先股也可以采用這種計算方法。)如果企業(yè)擁有1 000萬美元的債務,而其公允價值為3 000萬美元,那么在債券持有人遭受虧損之前,企業(yè)的價值還有三分之二的下降空間(至少從理論上講是如此)。
在普通股領域,如果普通股能夠像優(yōu)質債券那樣達到足夠的安全邊際,那么它們也可以被看做是穩(wěn)妥的。比如,公司只擁有普通股,而在危機情況下,這些普通股的售價低于公司以財產和盈利能力為穩(wěn)固基礎而發(fā)行的債券的價值。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購買的普通股就能很好地兼顧到安全邊際和盈利性這兩個方面。1932 - 1933年股價低迷時期,一些財務實力很強的工業(yè)企業(yè)就處于這種地位,投資者既能獲得與債券一樣的安全邊際,又能夠獲得普通股固有的本金升值和更大的盈利機會。比如當時的National Presto工業(yè)公司的股票,1972年,該公司股票的總市值為4 300萬美元,公司稅前利潤達到了1 600萬美元,能夠輕易地支持股票的價值,盡管這種情況并不常見。
但是一個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并不簡單等同于一時的營業(yè)利潤,證券購買者把當期較高的利潤當成了“盈利能力”,并且認為業(yè)務興旺就等同于安全邊際,投資者的主要虧損就是來自于經濟狀況有利時期所購買的劣質證券,正是在這樣的時期,質量較差的債券和優(yōu)先股按平價出售給公眾。因為它們的收益率稍高一些,同時一時的利潤讓投資者忽視了它本身的風險。這些證券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提供合理的安全邊際。真正的安全邊際必須經過多年的檢驗——最好是能經歷幾次經濟較差的階段。
就普通股的利潤而言,一般也是這樣的,有利條件下的大多數投資,即使是按有利價格購買的,也必然會在不利條件下經歷令人不安的價格下跌,而且,這種情況經常是在不利條件出現之前就已經發(fā)生了。投資者也不能滿懷信心地指望最終的反彈,盡管有時會發(fā)生這種情況,不過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邊際來保證他度過這一困境。
對于安全邊際,作者給出的定義是,證券的市場價格高于證券的評估價格的差額。這一差額反映了證券的安全邊際。它可以吸納計算失誤或情況較差所造成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格雷厄姆都不會對公司的前景抱有實際的熱情。是的,如果前景肯定不好,那么無論證券價格多么低,投資者最好還是不要去購買??墒牵坏凸赖淖C券大都來自于這樣的企業(yè),該企業(yè)的未來既沒有明顯的吸引力,也不是明顯沒有希望。廉價購買到這些證券后,即使盈利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仍然希望可以獲得滿意的投資結果的話,此時,安全邊際就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格雷厄姆認為,真正的投資必須有真正的安全邊際作為保障,而真正的安全邊際可以通過數據、有說服力的推論以及一些實際的經歷得到證明。
——選自好書共讀《聰明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