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尚不足1個月的時間,上證50指數就已經累計上漲了超過10%,再加上去年全年25%的漲幅,相信有不少人開始感慨是不是牛市已經悄然來臨了,要知道自上證50指數發布以來,上一次的連續兩年上漲還要追溯到2006-2007年,那可謂是一次貨真價實的全面牛市。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的觀察到,不少消費、周期板塊的個別股票更是在2015年A股的一次大幅調整以來收獲了極其驚人的漲幅,毫無疑問帶動了包括食品飲料、家電等傳統行業,上證50、滬深300等權重指數的不斷攀升。但截至目前,對這一輪行情進行“牛市”斷定似乎還是少了些什么,就拿以新興成長板塊為代表的創業板指、中證1000指數來說,它們相比2015年的高點而言目前仍處于腰斬的位置,始終缺乏有力反彈,更難言收復失地。
那牛市的衡量標準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我們在判斷一個市場是否處于牛市狀態時,更多的會去關注它最近一段時間的價格走勢,即是否呈現出明顯的價格持續上漲或是大漲小跌、總體運行趨勢向上的情況。但股票市場往往存在著風格分化、板塊輪動的現象,這就使得我們總有機會在A股市場中尋找到至少一個存在著明顯上漲趨勢的行業或板塊,比如2013年的創業板和2017年的上證50指數等。這樣來看單純以個別指數或行業作為標準,來對市場狀態進行牛熊判斷顯然是不夠的,尤其是在我國股票市場風格差異明顯的基礎上。
為此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詞是“賺錢效應”,它指的是排除掉股票市場自身的波動規律外,股市的持續向上依然能夠吸納源源不斷的資金進來搶奪籌碼、抬高價格,甚至是鼓吹泡沫。雖然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看,這屬于非理性的交易行為,但作為是否是牛市的判斷標準,卻卓有成效。比如我們可以更多的去關注一些諸如市場成交量、新增開戶數、兩融余額等表征市場投資活躍度的指標,這樣就可以分辨出市場的上漲是否受到了絕大部分人的追捧。
另外,從估值分析的角度來看,股票的價格還可以由它的估值水平和盈利能力來決定。在估值水平相對穩定的基礎上,利潤的增長可以推動價格上升;而在利潤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價格的持續上漲則主要由估值水平的抬升來解釋。因此在我們觀察到一波牛市來臨的情況下,可以嘗試去研究究竟是上市公司整體業績的提升還是市場估值的修復。當然,反之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二者來對市場的牛熊狀態進行驗證,進而為下一步的操作提供參考。(本文作者: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數量化投資部 王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