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大資管統一穿透式監管時代到來。
涉及的金融產品及相應的規模:
新規監控側重點:
打破剛性兌付
何為剛性兌付:
1.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公允價值確定凈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
2.采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
3.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機構代為償付。
打破剛兌 實現凈值化管理:
央行解釋
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需要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而明晰風險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產品的凈值化管理。
部分資管產品采取預期收益率模式,基礎資產的風險不能及時反映到產品的價值變化中,投資者不清楚自身承擔的風險大小;而金融機構將投資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率的部分轉化為管理費或者直接納入中間業務收入,而非給予投資者,自然也難以要求投資者自擔風險。
為此,要推動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回歸資管業務的本源。
控分級 降杠桿
以下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
提高投資者門檻:
原來合格投資者的門檻
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個人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
新的合格投資者的門檻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規范資金池業務
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只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征的資金池業務。
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同一金融機構發行多只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同一資產的,多只資產管理產品投資該資產的資金總規模合計不得超過300億元。
對金融產品銷售影響
公募基金影響:
公募基金產品:
對私募基金銷售影響:
一.投資門檻再次提升:家庭金融資產500萬,或者近三年年收均入不低于40萬,且2年投資經歷。最近1年凈資產1000萬元的法人機構。
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產品風險等級與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匹配。
對資管產品銷售的影響:
一、投資期限低于90天的封閉式產品陸續退出,凈值化管理
二、資管通道類產品受限
三、資管主動管理型產品相對受益(星河、星漢、北極星、金泰山等)
四、分級類退出(錦泉次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