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真火了,排隊買酒,網上秒殺,限價買不到貨,即便是加價仍然一酒難求,很多人問我茅臺還會漲嗎?茅臺股票還會漲嗎?
我用了很長時間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老百姓都認可茅臺?為什么茅臺會漲,而且一酒難求?在本文中,我嘗試從我的角度給予分析,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茅臺的成功,離不開政治土壤
民國時期,中國的國酒是紹興黃酒(見下圖),飲用黃酒,不淡不濃,恰似中國人醇厚敦樸的“中庸”性格。不僅如此,當時有身份的上層社會喝的也大多是黃酒,清宮秘方中使用的也大都是黃酒,因此才會有“黃酒價貴買論升,白酒價賤買論斗”的說法。
解放戰爭勝利后,國民黨離開臺灣。從民國至新中國成立的這段時間,中國酒業悄然發生變化——征戰期間,酒可壯行、可壯膽,既是英雄的死別之酒,又是壯士的凱旋豪酒。在特殊的戰爭時期,曾經更多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的白酒,開始得到更高層面的普及:人們逐漸改變了飲食偏好和味覺記憶,開始逐漸適應口感更重、味道更濃、感官刺激更強的高度烈酒。
戰爭期間,在茅臺鎮的茅臺酒,遇上了紅軍。紅軍來到遵義,在這個幾乎未被侵擾、物產眾多、人民安家樂業的邊陲小鎮喝到了赤水河釀造的美酒。也正是在這個時候,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回歸到紅軍的領導核心上來。民間于是有了,“茅臺、毛(上)臺”的諧音說法。政治術語的隱喻,總是顯得頗為玄妙,一句“下臺剪彩”也許就從此就別仕途,而茅臺,得此“上臺”之先天優勢,也許便注定了它未來向上發展之路。建國初期,各種慶功宴上,當時的開國元勛一來對茅臺口感念念不忘,二來順勢借著“茅臺”二字的諧音之妙,順應著局勢發展的主流,茅臺逐步站到黨酒行列。我嘗想,中國企業,倘若要想經營好,政治經濟學是絕對應該好好學習的。
茅臺的成功,離不開“放棄”二字
我是不太相信“物美價廉”這個說法的,一個產品的品質與價格往往是成正比關系(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噱頭產品除外)。茅臺酒的成功,離不開酒廠的放棄,這種放棄,換句話說,便是對品質的堅守。
放棄追逐:中國白酒的香型,潮流一直在更迭,清香、濃香都曾經風靡全國,引領市場,國內無數酒廠馬上跟風追逐,于是,我們不難見到,一些原本生產醬香型的酒廠改而生產濃香。多年來,茅臺酒堅持品質,這在中國鮮少有酒廠能夠做到。茅臺酒堅守九次加曲,八次發酵,七次取酒,三年窖藏,五年出廠,對于在人心浮躁、求快求量的當下,配得起當今最流行的“匠心”二字。茅臺的靈魂人物季克良先生,當年作出香型堅守,儲存時間堅守的決定,高瞻遠矚,令人生敬。
放棄易地:茅臺的品質堅守,更在于扎根茅臺鎮。事實上,稍微了解一些茅臺酒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茅臺曾經有過“易地茅臺”的試制歷史,數十年,人們夢想將茅臺酒全盤照搬,卻無奈,工藝原料皆可照搬,卻無法克隆赤水河的風土、微生物,還有微妙的茅臺歷史傳承。
不過,有關“易地茅臺”,我想借此機會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很多人都說,離開茅臺鎮,釀不出好茅臺,易地茅臺的失敗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查詢史料,我們不難發現,當年易地茅臺的鑒定會報告最終的結論是這樣的:“經過嚴格的品評、暗評,結合大量可靠的試驗數據,專家們達成共識——試制品基本具有茅臺酒風格,易地試制酒是可以實現的。”所以,易地茅臺并沒有失敗,相反,因易地茅臺而承續下來的“珍酒”頗具醬香典范。然而,南橘北枳的道理延續千年,專家們還是提出需要結合當地的具體環境氣候特點,靈活掌握運用茅臺根本工藝,瞧,最終,茅臺,還是茅臺鎮的茅臺。
經過長時間的嘗試,茅臺放棄了搬家的打算,選擇扎根在釀酒環境理想而生存環境相對閉塞的茅臺鎮,這樣的放棄,放棄了產量,但堅守了茅臺正宗的風土,又無形間成就了一段佳話,成為茅臺堅守品質的又一力證。
放棄新工藝:對傳統工藝的堅守是茅臺長期以來始終保持品質,贏得消費者交口稱贊的根本原因,本可以機械化生產的,仍然采用手工作業。在當今中國講品質如一,首推茅臺。
茅臺的成功,在于經營思路
在我看來,茅臺是中國酒廠中少數的幾個堅持“我是賣酒、不是賣包裝”的企業。一瓶簡單的乳白玻璃瓶,一個簡易紙盒,這便是最簡單的酒的形態,然而,茅臺成功做到了用這樣的“光瓶酒”理念,將酒變成了中國酒類的奢侈品。
數十年來,茅臺堅持瓶型不變,商標大體不變,明顯的辨識度,讓全中國老百姓都知道,這就是茅臺瓶。反觀國內市場,包裝華麗的酒產品層出不窮,有些中國名酒發展至今,無論外形、甚至香型都已經面目全非。
茅臺經驗告訴酒廠——換個廣告語,換個包裝也許在消費者不理性的時代可以成功大賣,但如今,消費者選擇商品日趨理性,他們越來越看重品質、看中體驗,而非看重華而不實的包裝,一個酒廠的產品倘若不能回歸本質、回歸初心,那么勢必是不能走得太遠的。
茅臺的成功,在于傳承理念
茅臺品牌強大,茅臺銷售火爆,這樣的茅臺,用商業化的思維,是大可不需要經銷商、完全可以自營的。
然而,茅臺堅持傳承理念,將品牌傳承與經銷商的利益緊緊延續,高峰時期,這些經銷商受益賺錢;倘若有低潮時期,相比這一批茅臺的忠實擁躉必將不離不棄。我相信,很多人都將此作為可以家族傳承的事業,這便是茅臺的高明。
茅臺的成功,在于酒是嗜好品
由曾經的政商驅動引導,有著稀缺的產量,茅臺讓中國最有實力的中堅人群愛上了醬香型的口感,不僅如此,還讓這群人堅信茅臺口感才屬正宗。酒是嗜好品,愛喝茅臺的酒友,許難再接受別的香型和味道。而茅臺酒作為香型中的高端品,已為國人所普遍接受。(當然,這點,也是我所持異議之處,盡管國人大都認同醬香型是香型中最高端的,我卻始終堅持,香型無貴賤之分。一方水土、一方香型,在飲酒這個問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香型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就我本人而言,無論是清純到底的清香型白酒、還是窖香濃郁的濃香型、抑或是清、濃、醬兼備甚至帶有一些芝麻香氣的老特香型酒,都是我認為獨具白酒氣質的品類)。
茅臺的成功,在于收藏概念的推動
茅臺酒收藏的推動,將一款酒飲品變成文化收藏投資品,這是茅臺對老酒收藏行業做出的極大貢獻。由于醬香型酒儲存時間長,色澤會越加見黃,因此符合老百姓心目中好酒的標準,不僅如此,醬酒經過長期儲存,口感將更加醇厚、陳味更加豐富,因而被老百姓認為是最適合收藏的香型。因此,收藏茅臺酒,成為當下人們的不二選擇。不僅如此,茅臺的年份增值理念深入人心,每個年份的茅臺價格不同,每年價值遞增10%-15%,在全國酒廠中,唯茅臺可以做到。歷年來,老茅臺的拍賣價格屢創新高,更是為品牌的高端形象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茅臺自身亦堅守收藏理念,一次與季老的聊天中,我得知,從2000年開始,酒廠便每年都儲存幾十噸產品,足可見,這種對于收藏的推崇,茅臺貫徹其中。
寫在最后的話
分析茅臺成功的思路,并非為品牌光唱贊歌,不囿人所托,不言過其辭,是我一貫的文字標準。此文旨在通過分析事實,引發思考。酒的品牌,好似一棵大樹,有好的基因、好的土壤和種子,充足的陽光和雨水,有人維護,成功似是必然。而中國千萬酒廠,倘有天想要枝葉參天,則必思考這些成長要素。
然而,最后我仍要提醒消費者們,茅臺雖好,還是要擔心人為炒作存在的泡沫。就我目前所知,經銷商囤積居奇的現象比比皆是,而市場對茅臺反映出的過度興奮,在我看來,還是真的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