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蘇泊爾對房地產這種青睞,在家電業來說并不罕見。就在前幾天,蘇寧電器旗下的蘇寧地產,與15家房地產公司共同競爭北京崇文門菜市場地塊。雖然未成功,但蘇寧從南京大本營房地產拓展其他核心城市的軌跡明顯顯現。
其實,家電企業進軍地產不是新鮮事,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等分別在2002年、2004年、1991年、1995年成立房地產公司。格蘭仕、長虹、奧克斯也紛紛“插足”地產。其中,格力集團旗下的格力地產,發展勢頭則更加強勁——在2009年成功完成借殼后,僅用了一年的時間,格力地產的營業收入就超過了5億元,增長率達到了913.5%。
有意思的是,就在家電企業等非地產業,大跨步進軍地產之時,不乏有主業受困的地產企業,紛紛準備跳出圈子,涉足金礦、能源、金融等行業。在自己的主業上沒有利潤可尋,為了生存,地產圍城的誘惑似乎更大。家電企業進軍房地產,目前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那么,家電企業為什么選擇集體進軍房地產市場?經濟之聲特約觀察員、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家劉步臣進行了分析和評論。
主持人:近些年一些家電巨頭紛紛進軍房地產市場,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您認為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劉步臣:家電企業做地產其實不是新生事物,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直到2007年、2008年都有家電企業進入地產領域的聲音。大規模進入的時間應該在2000年左右,我認為如果現在某個家電企業還進入房地產域是不識時務。
主持人:您覺得是進晚了?
劉步臣:晚了。
主持人:對于這樣一種現象,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曾經指出,家電制造業從事地產,是在大的經濟結構之下的無奈選擇,您覺得這種無奈是什么?
劉步臣:最主要的是中國家電企業太不爭氣。這幾年中國號稱全球家電的制造中心,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并沒有誕生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企業,中國叫得響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很小。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由于中國家電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在下降,對于中國的家電企業來說,目前的問題是怎么讓中國企業的規模進一步做大?怎么樣讓企業掙更多錢?所以,看到前幾年家電企業在房地產領域比較掙錢,就開始進軍這個領域,但是現在進軍有點晚了。
主持人:有觀點認為,家電企業大多規模比較大,利潤也比較薄,如果進入地產處理得當的話,可以彌補家電企業利潤不足的缺陷。您不覺得這有一定道理嗎?
劉步臣:前幾年進入家電領域的企業掙了一些錢,比如經營最好的海爾、海信集團。這些家電企業做房地產,對家電企業的整體盈利帶來了一定好處,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哪個企業因為做地產反過來促進家電產業的發展。所以,我認為進入地產領域對于家電企業提升主業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主持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家電企業進軍房地產是獲利的多還是失敗的多呢?
劉步臣:前幾年在建筑商品房領域的時候,有賺了一些錢,比如前幾年海信集團在整體盈利的時候,房地產對整個集團的整體盈利貢獻比較大。但隨著這幾年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家電企業再做地產的時候,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前幾年主要是以商品房為主,這幾年主要以商業廣場的建設為主。比如像蘇寧、富士康等部分企業進入工業用地的拿地,大量儲存等待地皮升值。目前看,單純的進入房地產領域對企業的盈利還形不成提升,要等地升值之后再做。
主持人: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家電行業選擇自己并不熟悉的房地產市場,而且當前的大環境是地產調控形勢日趨嚴峻,您覺得給家電企業帶來的風險應該怎么來評估?
劉步臣:我覺得中國家電企業做地產就像房地產企業做家電一樣,風險同樣很大。這不是你的主業、也不是你在行的,進入沒有優勢的領域能夠做得更好嗎?對于中國的家電企業來說不要急于進入到別的領域去,首先要把主業打造好才是根本,像格力專做空調能做到600多億,去年盈利超過42億,別的家電企業有這樣的精神嗎?
主持人:盡管您建議要致力于主業發展,但現在的現實情況卻是家電企業集體涌向房地產,那接下來這對我國家電產業的結構會出現怎樣的影響?會因此而帶來調整嗎?
劉步臣:很難。我認為中國家電企業的發展有兩大問題。第一,把中國家電企業放到全球來看,最主要的一個短板就是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太差。中國企業不可能天天守在本土市場,總要走向國際市場。當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短板就出現了競爭力不足。而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的核心技術始終得不到突破。
第二個短板,是品牌不行。我國這些叫得響的大品牌放到國際市場來看,也是一些弱小的品牌。如果有一天,像海爾、格力、美的這些中國大品牌,在全球也成為著名品牌的時候,我們中國的企業就有希望了。
主持人:家電企業本身主業做得就不夠好,現在又進軍房地產。您覺得如果這種三心二意的局面持續下去,對家電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劉步臣:這不是好事。目前來看,主業上沒有大的突破,而作為副業的房地產正好趕上比較嚴禁的整體調控。一旦新的突圍方向也無法對企業形成支撐,就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支撐企業發展的力量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