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風寒濕痹
癥見2.風寒濕痹:腰背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行動遲緩,遇寒濕則加重,得溫熱則緩解,雖靜臥休息則疼痛亦難緩解,甚則加重,其病史較長,且漸漸加重,舌苔白膩,脈沉遲。偏于寒者,痛處劇烈,筋脈拘急;偏于濕者,身重,肌膚不仁。寒濕郁久,可化濕熱,則見痛處覺熱,遇熱、遇濕則疼痛加重,活動后,或可減輕,小便赤短,舌紅苔膩,脈濡數,此為寒濕之證。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藥:復方川草烏合劑、四妙散加味。
川烏15g(先煎1小時),草烏15g(先煎1小時),細辛5g(先煎1小時),馬錢子1個(油炸),雷公藤15g,蒼術10g,黃柏10g,牛膝15g,薏苡仁30g,威靈仙15g,伸筋草15g,青風藤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白芍15g。該型患者若配合針刀、手法、拔罐等,效果同樣會更佳。
按:《傷寒論》論治風寒濕痹,太陽病最詳。太陽不解,遂成太陽少陰合病之勢。腰冷而痛,為寒濕侵,病不在腎之本臟,而在外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裴老自擬之復方川草烏合劑可謂是桂枝加附子湯的衍生,散風寒之力尤雄。加入四妙散不僅具有引經之作用,且可使一身之濕盡去。
3.腎精虧損,筋骨失養
癥見:腰背腿酸無力,疼痛綿綿,喜揉喜按,遇勞則重,休息減輕,反復發作。或有耳鳴耳聾,運動遲緩,足痿失用。若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紅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為腎陰不足;若伴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少腹拘急。面色白,舌淡而潤,脈沉弱,為偏腎陽虛。
治則:溫腎壯陽、養陰通絡。
方藥:桂附八味丸、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桂枝12g,附片6g,生地黃12g,山藥10g,山萸肉20g,丹皮10g,澤瀉10g,黃芪30g,當歸10g,秦艽10g,川牛膝15g,僵蠶10g,蜈蚣2條,側柏葉15g,木瓜10g,伸筋草15g。該型患者同樣可以配合針灸、手法、針刀等治療,對于縮短療程,提高療效也是大有裨益的。
按:“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善補陰者,陽中求陰。”裴老應用桂附八味丸陰陽雙補,黃芪桂枝五物湯又寓意氣血雙補之意。另外,裴老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反復強調患者臥硬板床,格外重視中醫針灸、手法、針刀等治療方法的應用,分經論治,辨證循經取穴。正如《素問·刺腰痛論》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出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便反映了分經論治、辨證循經取穴的治療特點。
裴老認為:中醫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眾多,辨證準確是取效的關鍵,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很多情況是幾種癥候夾雜,需要隨機應變的。如久病的患者可以加用蟲類藥物,以剔邪搜絡;年高者往往多兼有“腎虛”,臨床應當酌情加用補益肝腎的藥物。但均應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為原則,急則治療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對于椎間盤脫出、甚至游離于椎管者進行中醫藥或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應審時度勢,萬萬不可延誤病情。內科保守治療主要適用于初次發作,癥狀較輕者,即椎間盤膨出及一部分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可以達到治愈,而脫出或游離的患者手術能夠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