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一直在追問宇宙,想要了解宇宙,掌握宇宙,如人們對物質的追問一樣,想要找到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并認識到了物質是由更小的物質組成,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希格斯玻色子等,直到去探求上帝粒子,想要找到最基本的物質一樣。對時間人們不禁也要進行追問,時間到底是什么。愛因斯坦在相對論公式中計算出時間是可以相對的,環繞地球飛行的衛星所攜帶的銫原子鐘,與地球表面銫原子鐘的時間變化不一樣,有著極其微小的差別,并且早已通過實驗證明與相對論公式計算的結果一致。雖說差別微小,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較大的時間差,所以在衛星和全球定位系統中都要考慮到相對論的影響,并對時間進行調整校對,確保與地球表面的時間應用同步防止出錯。那么時間為什么會變快變慢呢,在我們的印象中,大家的時間流逝速度好像是一樣的啊。
時間到底是什么?一些科學家也在不停的追問。要我說,它就是一種錯覺,是一種感性的記憶錯覺,或者說是人類生存進化的高度適應,是對現象變化的記憶。宇宙中萬事萬物都在不停的運動,不停的變化,而時間就是對這種變化所帶來的人類記憶感性錯覺,仿佛就在昨天,其實昨天早已不存在,仿佛歷史像長河一樣,其實長河早已消失,只有一個橫切面。以日月輪回,銫原子鐘衰變來計量的時間都是人類為了更好的把握自然,把握萬物變化,來更好更方便的生存,生活,工作。
對萬物變化的描述,就離不開引入一個在某一環境下大家都認同的感性記憶錯覺,在古代這個錯覺就是日月變化,在現代這個錯覺就是銫原子鐘的衰變,以及還要使用的日月變化。因為銫原子鐘衰變和日月變化,在地球表面基本上是大家都認為等同的記憶過程。所以定義了并引入了一個這樣相同的時間t,幾百年來地球表面的科學家們,從經典力學變化到微觀世界變化都要引入這樣的t,百年前還好,這個t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幫助人們發現運動力學等經典物理學公式,準確無誤的描述了日常變化,幫助人們進入工業時代,社會得到極大進步,甚至在天體力學,宏觀變化中到相對論公式及現象的發現中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近年來,微觀世界,量子力學領域的進一步研究,發現t好像失靈了一般。不是說宇宙中不存在超光速的存在么,但量子糾纏仿佛根本就不考慮這一點,糾纏的量子態信息的傳遞仿佛不受時間限制一樣。這不禁讓人苦惱,讓人接受不了。其實是人們將時間看的太重要,太過于習慣時間的存在,對它戀戀不舍,甚至將之作為宇宙基本元素來研究。
其實不用苦惱,因為時間其實是一種錯覺,是萬物變化后,人類對變化記憶的感性錯覺,而它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過去,不存在未來,只有正在變化的現在,萬物與我同在,都在這一刻變化演化著。
圍繞地球高速飛行的宇宙飛船上的原子鐘衰變比地球上的原子鐘衰變的慢,不光原子鐘衰變的慢,人類的細胞中的原子也衰變的慢了,所以細胞衰變的慢,與地球上的人相比仿佛老的慢了一樣,回到地球后仿佛來到了未來一樣。這是變化速度的不同,導致人們會有這樣的驚訝。為什么高速運行的飛船與地球上事物變化速度會不同呢,這是因為事物高速運行,用極限夸張的假設飛船速度接近光速,那么地球上的人看飛船仿佛只是一道光,沒有了物質,E=m乘以c的平方。質量完全轉化為能量,就會釋放巨大能量。E=1/2m乘以v的平方。假如E不變,當速度逐漸變大,質量就要逐漸變小,當物質完全變成能量態,沒有了物質的變化,那么這個變化所帶來的感性記憶錯覺就不存在了。也就是所謂的時間仿佛停止了。
在量子世界,量子態物質質量小之又小,但卻無處不在,仿佛會在任何一點,仿佛在高速運動,表現的更多的是能量態,在能量態中物質基本不存在了,物質的變化不存在了,沒有了變化的對比,就沒有了時間,當我們還習慣于生活在萬物變化的物質世界時,突然來到能量世界,仿佛一切都不適應了,沒有了變化沒有了時間錯覺的限制,我們從物質界來到能量界,物理定律又要推翻重新建立,仿佛我們變成了新生兒,要重新認識一番,這個時候就存在了物質界所謂的超光速,再也沒有了時間錯覺。沒有了時間t,v=L/t,就失去了意義,沒有了速度的限制,自然會有超光速。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