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
每當看到運動網紅曬出的肌肉照和他們每天的運動強度,都不禁對他們豎起敬佩的大拇指。
其中很多人為了追求更明顯的肌肉線條以及更低的體脂率,投入到高強度的魔鬼訓練中,自律地吃著減脂餐。
但物極必反,有時候運動過度以及過度消耗身體,也會給自身帶來嚴重的損害。
就像下面這一位來自愛爾蘭的肌肉網紅Scott Murray,他在過去10年時間幾乎每天都在不斷挑戰人體的極限來維持自己引以為傲的身材。
就在今年,年紀輕輕的他就突然離世了,這個噩耗瞬間在全球健身界引發熱議。
Scott在小時候因為是個胖小伙經常受到欺負,所以從13歲開始,他就努力地健身減肥,立志要練出讓人驚艷的肌肉身材。
最后他真的練出了一身腱子肉,而且他還發現自己身材變好之后,不僅沒人欺負自己了,
男生還會主動向他討教健身,以往缺乏吸引力的他也開始受到女生的歡迎。
于是Scott開始迷上了健身,他幾乎天天都泡在健身房里,也在專研各種健康飲食。
在高中期間,除了健身之外,他還會打高爾夫球和游泳。后來,他考上了都柏林大學并攻讀健康學。
Scott還把自己勵志的減肥健身故事發布在網上,鼓勵了非常多的網友去健身運動,改變自己的體型。
現年27歲的他也從事了健身教練近10年了。
不像其他肌肉網紅一樣光顧著炫耀自己的肌肉,他會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分享健康飲食和運動訓練的資訊,因此吸引了一批忠實的粉絲。
如今他的ins上坐擁著13.4萬粉絲,而油管上也有近5萬的粉絲。
他告訴粉絲,自己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在運動,而且每天都會消耗高達5500卡路里的熱量,這讓他全年都能將自己的體脂維持在5%左右。
5%體脂率是什么概念?
正常男性的體脂率達到10%~12%,腹肌就已經很明顯了,而到了7%~9%, 背肌顯露,腹肌、腹外斜肌分塊更加明顯,已是健美運動員的競技狀態。
當體脂降到4~6%,臀大肌也會出現橫紋,這是健美運動員最理想的競技狀態。
但要達到這樣狀態,就算是健美運動員都需要在比賽前進行一段時間的魔鬼訓練才能達到,
而且通常他們也不會常年把體脂保持在競技的狀態上,畢竟這需要十分強大的意志力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達到。
所以從中可以看出,Scott的自律和意志力有多驚人,他還會拍視頻教別人如何每天消耗5000卡路里,這也是他播放量最多的視頻之一。
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他不僅考取了健身教練資格證,也繼續回到校園深造,獲得了食品營養和健康的碩士學位。
于是當Scott在線上出售自己的健身食譜,營養和訓練計劃時,馬上就獲得了大量粉絲的追捧。
甚至在愛爾蘭健身界也幾乎沒有人不認識他,粉絲們還稱他是愛爾蘭健身界的元老人物。
然而誰也沒想到,他在今年2月23日傳出了去世的驚人消息。
后來其家人在3月給他舉行了葬禮,并透露他是在家中做飯時突然心臟衰竭而死亡的。
知名的健身達人,一夜之間死于心臟衰竭,這個消息一時間讓整個健身圈都陷入震驚之中。
他只有27歲,明明正值年輕力壯的時期,而且他還每天保持運動,為什么心臟會突然衰竭呢?
但健身界其他同行卻發現,其實Scott的死亡是有跡可循的。
他們指出,Scott每天只睡3到4個小時,且每天都進行高強度、高消耗的運動,就是因為太過操勞,才會造成他的心臟不堪重負。
Scott每天消耗高達5500卡路里,然而平均一個成年男子一天基礎新陳代謝只是消耗1500到2500卡路里的熱量,除非是從事像開采、運送等體力活的工人,才可能一天消耗高達4000卡路里。
普通人根本不需要每天消耗5000卡路里那么多。
而且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曾公布一項研究也指出,每周消耗500到3500卡路里的熱量可以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益處,但如果卡路里消耗大于3500,死亡率就會開始上升。
所以說一旦運動變得“過多”,益處就會減少,甚至發生逆轉,成為一種慢性壓力源,會降低整體健康狀況。
然而Scott每天光是透過運動燃燒的熱量就高達1400卡路里。
另外還有關注他的粉絲事后表示,Scott曾經坦言自己在運動后身體會抖,但他仍沒有調整訓練的強度。
“不是吧!RIP Scott!我大概從2015年開始就關注他了,他經常談到自己睡得很少,也會po出自己舉著55公斤啞鈴做箭步蹲,他的手上都有厚厚的老繭,
過程中他的手不停顫抖,身上也汗如雨下。最后他整件T恤都是濕透的,好像剛剛洗完澡一樣。”
“有的人還認為缺少睡眠不會怎么樣。光是上夜班,你的心臟也會出問題。而且5%的體脂率真的是非常非常低了,而且還常年保持在5%,真的非常不健康。”
很多網友也為Scott的突然離世感到唏噓不已。
“太嚇人了!但他的食譜真的幫助我瘦下來了。但缺乏睡眠真的非常影響健康,所以大家確保每天睡夠6個小時吧。RIP Scott。”
“太可憐了,他身邊的人本應該發現問題并幫助他的。盡管有時候有的人看上去很正常,就像Scott一樣。”
“RIP。我過去經常看他的煮飯視頻呢,太可惜了,他還很年輕啊!!”
最后,希望Scott的故事能夠給世人敲響一個警鐘吧:
物極必反,凡事都要有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