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死,是三國時期“劃時代”的一件大事。關羽死后,劉備勢力躥升的勢頭被遏止,“三國”的局面基本定型。
關羽是怎么死的?這個事在《三國志》里基本說清楚了,簡要敘述如下:
關羽死于一場精心安排的謀殺?
老衲看到一種說法,說關羽是被劉備和諸葛亮聯手害死的,甚至還有人進一步推論,認為是蜀、吳、魏三方聯手,共同將關羽置于死地。
中國人總愛相信陰謀論。當然,這片土地上向來盛產陰謀,而且陰謀論確實能夠刺激大腦,時不時琢磨一下陰謀論可以愉悅身心。但凡事皆以陰謀論來度量,則是一種病態了。比如在關羽之死這件事上——
先說說關羽和劉備的私人關系。劉關張一體論,是被大家公認的,不提傳說中的“桃園三結義”,在《三國志》里,稱他們仨“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一個人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但最可信賴的,無疑是一起共過患難之人。劉備自涿州起事,到占據益州,可謂歷經坎坷,三十多年來從始至終對他不離不棄的,就是關羽和張飛(關羽雖然一度短暫投降曹操,但這段經歷更襯顯出關羽對劉備的“忠義”)。誠然,劉備后來地位變了,為了他的“事業”,也有可能拋棄以前在一個鍋里吃飯的朋友,但再怎樣殺,也殺不到關羽頭上來。
為什么殺不到關羽頭上?因為關羽對劉備而言,太重要。
這就涉及到關羽的個人能力。關羽確實有很多缺點,這些老衲在前文《武圣人關羽的“人品秀”》說過,此處不再重復,但毋庸置疑的是,關羽也有著非常出眾的個人能力,在劉備三十多年南征北戰的軍事生涯中,關羽堪稱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我們看具體事例:
1.劉備殺車胄奪徐州時,派出關羽鎮守下邳城,而自己回駐到小沛。這固然有軍事上的考慮,但下邳城比小沛重要得多,將下邳托付給關羽,就相當于把整個徐州托付給了關羽。
2.曹操取荊州,劉備從襄陽攜民眾南逃時,“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也就是說,劉備把他所有的水軍力量全部交給了關羽帶走,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信任?
3.赤壁之戰后,劉備得了長江南面的幾個郡,以及長江北面的江陵。論功行賞時,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長江北岸。在這里,駐守長江北岸,意味著處于戰爭第一線,直接面對曹操的軍隊,這個最大的擔子,劉備認為只有關羽才挑得起來。
4.劉備入川時,將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都留在荊州,但只授權關羽統領荊州事務。劉備在蜀中形勢危急時,諸葛亮、張飛、趙云都趕去支援,惟留下關羽來鎮守荊州這個大后方。
這都說明,劉備認可關羽的能力,是獨當一面且可以放心托付的帥才。
如果說關羽是死于謀殺,我們要想想這種謀殺方式帶來的后果。在諸葛亮的指導下,劉備的戰略布局是:先奪荊州,再占益州,東聯孫吳,北抗曹魏,待時局有變,荊益兩路出擊,最終奪取天下。如果在那個局面下謀殺關羽,不管是蜀漢單方面,還是聯合孫吳、曹魏一起布局,都會讓劉備丟掉荊州。而丟掉荊州的這個代價,是劉備集團承受不起的。關羽死后的局面演進,也證明了這一點。
那么,手握重兵獨自鎮守一方的關羽,會對劉備產生威脅嗎?比如,他會不會降曹、降吳,或者自己扯旗幟?雖然此前關羽已經通過“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考驗,證明他是一個“忠義”的表率,但退一萬步,就算關羽威脅到劉備,劉備也完全可以在保住荊州的前提下,另找一個合適的時機、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把關羽調到益州后再殺,而犯不著以犧牲荊州為代價來謀殺關羽。
劉備為何不救關羽
既然關羽以及荊州對劉備那么重要,為什么在關羽處于危難之時,劉備不去救援?
答案是:劉備不是不想救,是沒辦法救。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形勢。
關羽“北伐”的前期,一直是順風順水的。第一階段,關羽率2萬兵馬攻襄陽,曹仁退守樊城。第二階段,于禁率3萬余人支援曹仁,被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關羽,龐德被斬。關羽圍樊城取襄陽。第三階段,曹仁準備放棄樊城北撤,曹操甚至準備遷都。關羽調動荊州大部分留守的軍隊,北上助攻樊城。
照這時的形勢看,關羽勝利在望,只待拿下樊城,便可繼續揮師北上,直搗曹操大本營。
但這時候,孫吳那邊的呂蒙、陸遜突然插進來,偷襲關羽的后方江陵,局面急突直下,關羽陣營一步步潰敗,直至滅亡。
從公元219年11月呂蒙出手,到12月關羽被殺,前后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此之前,劉備根本想不到關羽會失??;而關羽敗亡的那一個月的關鍵時期,以當時的通訊條件和交通水平,劉備得到消息時,已經太遲,要從益州發兵去救關羽,根本來不及了,何況那時候,從益州經長江到荊州的通道,已經被陸遜控制。
既然南線的長江水路不通,那么北線呢?從漢中到荊州,還可以走北邊的漢水這條通道。劉備不是剛在定軍山打了一場大勝仗,拿下了漢中么?
我們再看看北線當時是什么情況。
在人口數量斷崖式下降的東漢末年,人口是比土地更為寶貴的財富。劉備拿下漢中時,其實奪到手的是一片空地。此前,曹操打敗張魯占領漢中時,根據張既的提案,已經把漢中的數萬居民移往長安,后來統治漢中的杜預又把八萬多居民移往洛陽和鄴城。
劉備奪取的漢中,不僅僅是“只得其地,不得其民”,而且,他既以“漢中王”為自己加冕,就不得不拼死命保住這塊空地,不讓曹軍反撲。所以,劉備從他本就不多的軍隊里撥出一部分人馬,由悍將魏延率領,在漢中駐防,這一支隊伍,是千萬調動不得的。
在拿下漢中后,劉備命當時的宜都太守孟達北上,攻取了房陵。
說了這么久,終于說到孟達了。
老衲在前文《諸葛亮不得不娶黃月英》里說過,孟達攻房陵時,殺了當時的房陵太守蒯祺,蒯祺是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被殺之時,不知道諸葛亮的大姐是否同時遇害,就算沒有,中年喪夫的痛苦,也是難以承受的。諸葛亮記下了這個仇。
孟達攻下房陵后,準備進一步攻打緊挨著的上庸,這時候,劉備發出緊急軍令,讓孟達等一等,“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這時候,劉備派出了他的養子劉封,帶兵從漢中出發,與孟達會合,并成為孟達的上級,由劉封統兵攻打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劉備封申耽、申儀兄弟倆為上庸、西城太守。這樣,“東三郡”被劉備控制,這塊地盤名義上由劉封來統領。
但是,這個統治是非常不穩固的,一是因為孟達與劉封不和,兩人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二是,孟達與劉封的兵力有限,而作為地方豪強的申耽申儀兄弟勢力不小,且并非誠心歸順。
關羽圍樊城、攻襄陽時,已感兵力不足,征召劉封、孟達的兵力前去支援,劉封、孟達拒絕了。劉、孟給的理由是:這幾個郡才剛剛收服,還很不穩固,需要兵力駐守彈壓,無法抽出兵力前去幫助關羽。
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關羽把留守后方江陵的兵力全部派上北方前線,給了呂蒙、陸遜可乘之機,終致敗亡。
那么,最后關羽南逃直至敗亡時,危急時刻,劉封和孟達為何仍不相救呢?
這和關羽撤軍的路線有關。
關羽撤軍時,沒有就近撤往劉封、孟達控制的“東三郡”,而是直奔江陵而去。這很好理解,因為江陵是關羽的大本營,既然取襄陽、樊城不得,那么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撤,保住大本營。而且那時候關羽對呂蒙還心存幻想,不相信呂蒙真會對他下黑手。
等到了離江陵不遠的麥城時,所有不利的消息都得到證實,軍隊也潰散,而且這時候往西經長江入益州的水道也被陸遜控制,關羽只得掉頭往北,試圖前往房陵,與孟達會合。
很不幸,吳軍已算到這一手,在路上設下埋伏,于臨沮截殺了關羽父子。
一切都在電光火石之間,無論是劉備諸葛亮、還是劉封孟達,他們都只看到了美好的開頭,卻都沒有料到這悲壯的結局。
后來,劉備、諸葛亮怪罪劉封、孟達沒有去救關羽,這是冤枉了劉封、孟達,因為他們也沒辦法在這瞬息萬變中作出及時反應。
或許也不冤枉,怪只怪他們從一開始起,就沒有擺出一個救援的姿態,更何況,后來孟達還叛劉降曹了!
立場是比行動更體現出“正確”與否的東西。
諸葛亮會不會算計關羽?
前面說了半天,老衲只是在試圖證明劉備,或者劉備集團,不可能去謀殺關羽,那么,諸葛亮呢?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會有著精細的算計。
單單在蜀漢這一方,諸葛亮就算計過很多人,粗略一算,就有劉封、彭羕、李嚴、廖立等人,就連他死后也把魏延給算計了。
當然,還有孟達。關于諸葛亮與孟達的詳情,我們稍后再說。
但諸葛亮與關羽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利害沖突,即便關羽有點狂妄驕縱,也沒有嚴重到要讓諸葛亮冒著丟失荊州的風險而痛下殺手。何況,關羽還和諸葛亮的主公劉備關系那么鐵,疏不間親,這個道理諸葛亮比誰都懂。
比如,劉備奪得益州,法正居功至偉,劉備于是很寵著法正。法正這個人,雖然名字取得正義凜然,但是是個性情中人,喜歡由著性子胡來。特別是得寵之后,“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對他的一頓飯的恩德也要報答,而詆毀輕蔑則要追究到弄死對方的地步。有人對此不滿,去諸葛亮那里告狀,諸葛亮回答:“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意思是說:法正是劉備的小翅膀,能讓劉備愉快地飛呀飛,怎么能不讓這小翅膀可勁兒嘚瑟呢?
也許有人會說了,諸葛亮看得深遠,他擔心劉備死后,關羽不好駕馭,所以提前把關羽弄死,好為“后劉備時代”掃清障礙。這樣說也太神化諸葛亮了——他真的能算出劉備活不了兩年了?
我們分析諸葛亮時,不僅僅要分析他個人,更要把諸葛亮放在一個大環境中來看,看看他所代表的“荊州集團”,以及這個“荊州集團”與劉備勢力中“東州集團”“益州土著”的關系。
另外還有一個“北方集團”。
我們來大致梳理一下這幾個集團的情況。
先說北方集團。
劉備在到荊州依附劉表時,已經混了好長時間的江湖了,身邊也有一群跟隨者,這些人主要有:關羽、張飛、趙云、糜竺、糜芳、簡雍、孫乾。這其中,武將關張趙不用多說,其他的幾個,熱情有余但能耐不大,主要被劉備用來搞外交。另外,糜氏兄弟作為劉備的大舅子,他們特別有錢,早期在劉備身上投資非常大。不過,在劉備進入荊州后,隨著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杰出人才加入到劉備的隊伍中來,糜氏兄弟、簡雍、孫乾等就靠邊了,劉備定益州后,給他們高官厚祿養了起來,但沒有什么實權。
再看荊州集團。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誰讓他最有能耐呢?其余的還有馬氏兄弟(馬良、馬謖等)、黃忠、魏延、楊儀、蔣琬、伊籍、向郞、趙累、霍峻等,早死的龐統也算,這些人就不一一介紹了。
東州集團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團體,代表人物有法正、李嚴、董和、董允、費觀、費祎、劉巴、許靖、吳懿、吳班等。這批人來自于司州、豫州、荊州等地,為躲避戰亂來到益州,劉焉、劉璋父子當初是依靠他們及他們的武裝力量(東州兵)奪得益州的,因為這些地方在益州的東邊,所以稱為東州集團。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人雖然也來自荊州,但他們來得較早,原先投靠于劉焉、劉璋父子,所以和后來的荊州集團不能混為一談,比如費祎。
劉備能夠進入益州并站穩腳跟,離不開東州集團的大力支持。舉個例子,劉備原先娶了孫權的妹子孫尚香,《三國演義》還據此編出“甘露寺”的故事,當劉備準備入川,孫劉兩家開撕時,孫權把孫尚香接回了東吳。劉備平定益州后,與孫權關系緩和,但他壓根就沒想過再把孫尚香接回來,而是娶了吳懿的妹妹吳莧。吳莧此前已經嫁過人,嫁的是劉焉的兒子劉瑁,劉瑁后來死了,吳莧成為寡婦時已在四十歲左右。劉備為什么要娶大齡寡婦吳莧呢?只有一個目的:接收劉焉、劉璋在益州的政治資產——東州集團。
另外還有一個益州本土的益州集團,以黃權、譙周為代表,這里不多說。
在劉備完全掌握益州之后,這幾個集團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直在進行明爭暗斗。所以,“諸葛一生惟謹慎”,他的謹慎就體現在時時刻刻計算好政治路線中的人事紛爭。
當然,一切都要進行得正大光明,要有一個很站得住腳的理由。他勸劉備殺劉封,理由是劉封欺負孟達、不救關羽,實際上是怕劉封威脅劉禪的地位;他為了給姐姐報仇設計殺孟達,表面的理由是孟達這個人太反復,靠不住;他勸劉備疏遠彭羕,理由是彭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實際是怕屬于東州集團的彭羕權力太大;他放逐李嚴,理由是李嚴在糧草運輸上弄虛作假,實際上是李嚴已成為他的政敵……
這樣算起來,那個“病死”的法正到底是不是病死的,也變得令人生疑了。
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要對付對荊州集團威脅最大的東州集團,他應該聯手以關羽為代表的北方集團才對。就算他要除掉關羽,也決不會選在這樣一個關系到荊州存亡的關鍵時刻,而應該是在劉備死了之后。
不過,關羽的意外死亡,也給諸葛亮送來了一個大禮包——孟達叛逃。
憋屈的孟達
孟達和法正是好朋友 ,建安元年,他們一起從司州的扶風來到益州。
他們都是世家子弟。孟達的爹叫孟他(又作孟佗),曾任涼州刺史,雖然這個刺史得來并不光彩,據說是給大太監張讓行賄之后得到的。法正的爺爺法雄曾任南郡太守,他爹法真是著名學者。
孟達和法正到了益州后,劉璋并不重用他們,很久之后,法正才被任命為一個小小的縣令,后改任軍議校尉。孟達的具體職務不詳。
一直到劉璋打算引劉備入川時,通過張松的關系,法正先和劉備勾搭上了。等到建安十六年,劉備正式入川時,法正和孟達各領了2000川軍,被劉璋派出去迎接劉備。然后,劉備帶著自己的隊伍,和法正一起進入益州,不知道為什么,劉備將4000川軍都交給孟達帶著,讓他駐扎在江陵。
直到劉備平定益州后,孟達才被劉備任命為新設立不久的宜都郡太守。從出川到任職宜都,有三年左右的時間,孟達都處于關羽的監視之下,由于沒有史料記載,我們不知道這段時間在關羽和孟達之間有沒有發生過什么故事。
宜都是一個僻遠的小郡,從軍事角度來說,也算是很重要,所以,劉備對孟達,說不上不重視,也不算很重視。畢竟也是一個太守,但和此時的法正不能比,人比人會氣死人的。
孟達在宜都太守的位置上呆了五年左右,這五年時間,依然是在關羽的陰影之下。等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時,機會來了。
對于一個軍人來說,最大的榮耀莫過于開疆拓土,拜將封侯。劉備奪取漢中之后,給了孟達一個命令:你去把房陵給我拿下來。
孟達屁顛屁顛上路了。很順利,孟達拿下了房陵,但不幸也同時降臨:孟達的士兵居然把房陵太守蒯祺給殺了。
蒯祺這個太守是當初劉表任命的。這么些年來,曹、劉、孫三家在重要地帶你爭我奪,把這個窮山僻壤中的地方差不多給忘了。雖然名義上東三郡那時屬于曹魏,但在蒯祺和申氏兄弟的治理下,與自治區無異。
蒯氏是荊州的豪門大族,蒯祺又是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被殺的消息傳到成都,不僅諸葛亮恨得心頭流血,劉備也是心頭一驚——這不能不讓他想起曹操殺邊讓的舊事。
當年曹操殺了兗州名士邊讓,兗州士人群情激憤,陳宮帶頭造反,差點讓曹操丟了整個兗州。如今蒯祺被殺,荊州士人如何看?你說不是你讓殺的,你怎么證明?
正在孟達準備乘勝攻打房陵隔壁的上庸時,成都方向傳來緊急指令:暫停!
上庸還是要打的,但劉備從漢中派來了他的養子劉封,來做新的統帥,孟達要屈居劉封之下。
上庸和西城兩郡是在申耽申儀的控制之下,劉封孟達的軍隊一來,申氏兄弟很干脆地投降了。
東三郡與襄陽、江陵地形方位圖
東三郡很順利地歸到劉備名下,不過,孟達卻沒有得到夢想中的開疆拓土的榮耀。事后劉備論功行賞:“加耽征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將軍,遷封為副軍將軍。”
也就是說,不僅原先的副軍中郎將劉封升任為副軍將軍,就連那投降的申耽申儀兄弟,也被封為將軍,領太守,還保留了申耽員鄉侯的爵位。注意,是鄉侯啊,鄉侯可是比亭侯要高級的,那個時候,我們神勇的荊州首長關羽還依然是漢壽亭侯(這個亭侯名義上是天子封的,劉備那時候沒有資格給關羽加封)。
而孟達呢?一無所獲,什么都沒有,他攻下的房陵,太守一職給了鄧輔(鄧為孟的下屬),他原來的宜都太守一職,現在被劉備轉給了樊友,他已單純只是劉封的副手了。
孟達轉頭四望,那些原來在劉璋手下的人,如今個個都混得比他好,法正如今都超過諸葛亮了,還有許靖、李嚴、董和、黃權、劉巴、費觀等人,無不是高官厚祿。
當初他孟達背棄劉璋改投劉備是為了什么?還不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還不是希望能奔一個美好遠大的前程。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就在這時,“北伐”之中的關羽傳來命令:帶著你的兵,快過來給我幫忙!
關羽死于蜀漢的整體戰略錯誤
孟達任宜都太守時,理論上歸關羽管,因為關羽統領荊州事務,而宜都屬于荊州。
孟達和劉封一起拿下東三郡后,他作為劉封的副手,協助管理東三郡,而東三郡屬于益州,并不在關羽的管轄范圍內。
而且,劉封還有著特殊的身份,他是劉備的養子。關羽雖然貴為劉備的“結義兄弟”,但對劉備的養子,多少應該賣點面子。
但是不,關羽不管這些,他直接給劉封、孟達下命令:帶著你們的兵,快過來給我幫忙!
劉封、孟達決定不甩關羽,雖然他們也給出了理由,這個理由也說得過去:東三郡才收服,形勢不穩,不便抽調兵力。
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孟達不喜歡關羽,而且劉封和孟達當時都憋了一肚子的氣。
孟達不喜歡關羽,這是老衲自己推測的。除了前面才說的,孟達將近八年時間被困在荊州,處于關羽的陰影之下不得伸展,另外還與關羽的為人有關。
關羽平時驕橫慣了,除了劉備,他把別人都不放在眼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時南郡(江陵)的郡守是糜芳,劉備的小舅子;駐守公安的將軍士仁,也是跟隨劉備多年的老部下,深得劉備信任。但關羽平時就很不待見他們,讓他們滿肚子意見。關羽北伐時,糜芳和士仁駐守后方,同時給關羽供應糧草,關羽對他們的工作不滿意,揚言等回軍后收拾他們。結果,呂蒙大軍一來,這兩位劉備的心腹人物馬上投降。
您想想,對于劉備的小舅子,關羽都喊打喊殺的,孟達這個“外人”,關羽能對他好到哪里去?
孟達為何心氣不順,前文已經講過。那么,劉封為什么也要慪氣呢?這得從劉封的身世說起。
當年劉備初到荊州時,尚無子嗣,就收了寇封為養子,更名劉封?!度龂萘x》里說,關羽當時就反對劉備收劉封,擔心以后為繼承問題生出麻煩。這是虛構的,沒有史料記載。
劉封的確切年齡,史料上并無確切記載。有人推論(具體推論過程這里不詳述),劉封被劉備收養時約在建安六年,那時劉封十歲出頭;劉禪在建安十二年出生。這之間,劉封一直作為劉備的唯一合法繼承人,被悉心培養。劉禪的出生,改變了劉封的命運,他從此成了備胎,畢竟,收養的還是不如親骨血讓人放心。
建安二十四年真的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里發生了太多大事。大事之一是,這年秋天,劉備在漢中稱王,劉禪被確立為王太子。
親的終究還是親的,繼嗣之爭以劉備的親兒子劉禪勝利告終。
劉封被派往上庸,表面上是為了支援并統領孟達,實際上,是劉備在決定立劉禪為太子時,先把劉封支開,免得劉封因為不滿生出事端。
劉備這樣做,既是對劉禪地位的維護,同樣也可以看作是對劉封的一種政治保護,以免其被利用而卷入政治漩渦。這種安排,可以看做是劉備集團內部的一次“分家”:劉禪將來繼承劉備的益州本部與漢中,關羽守衛荊州部分,劉封則統領東三郡這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各安其職,各得其所。
這本來是很理想的一種戰略安排,偏偏劉備漏算了一點:劉封和孟達兩個政治上的失意人碰到一起,爆發出矛盾的火花。
劉封和孟達兩個人互相不服氣,在東三郡這塊山野之地中鬧起別扭來。劉封官大,又是劉備的養子,多數時候是劉封壓著孟達,使勁地欺負。
關羽這時候征召他們出兵,兩個人都沒好氣:老子不干!
于是,兵力不足的關羽沒辦法一鼓作氣拿下樊城,只好抽調后方防守部隊,延誤了戰機,使得曹操那邊的援軍及時趕到,也讓呂蒙偷偷下了黑手。
我們或許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當初派往上庸節制孟達的不是劉封,而是張飛或者趙云,又會是什么樣的一種結果?
孟達反叛的余波
關羽死了,又一直被劉封欺負,孟達一怒之下,反了,帶著隊伍投降了曹魏。
這當口,又一件大事發生:曹操死了,曹丕繼位。
曹丕很喜歡孟達,因為孟達允文允武,本來就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能和法正做朋友的人,能差到哪里去?
曹丕馬上給孟達升官加爵,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曹丕還把東三郡合為一個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
這個待遇,和在劉備那里的時候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雖然曹丕把東三郡都交給孟達一個人管理,但還只是名義上的,因為那時候東三郡還在劉封手里。于是,曹丕派出兩員猛將夏侯尚、徐晃,和孟達一起去打劉封,這個時候墻頭草申氏兄弟也投靠了曹魏,和孟達他們一起,把劉封趕跑了。東三郡全部到了孟達手中。
孟達本來勸劉封也一起投降曹魏,但劉封拉不下這個面子,好歹他是劉備的養子啊。他想,我不就是弄丟了東三郡么,沒什么大不了的,父王不會過于責怪我的。
他想錯了,他回到成都見到劉備時,劉備送給他的見面禮卻是:賜死。
關鍵時刻,是諸葛亮捅了劉封一刀:“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賜封死,使自裁。”
關羽死了,劉備丟了荊州;孟達叛了,劉備丟了東三郡。諸葛亮“隆中對”給劉備制定的戰略破產,劉備集團從此一蹶不振,三國局面基本成形。此后,諸葛亮只好一遍又一遍徒勞地“出祁山”,展示他“復興漢室”的努力。
孟達的故事還沒完。
孟達在曹魏那邊過了六七年的好日子,曹丕短命,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曹叡不待見孟達,孟達又開始心里不安穩了。
這時候,諸葛亮向孟達伸出了友誼的小手。諸葛亮說,孟達你這人還是不錯的,以前你跑到魏國去也是情有可原的,是因為劉封那小子總欺負你,要不,你還是回來吧。
孟達說,謝邀,但我先考慮考慮。
關鍵時刻,諸葛亮又使出一記歪招。據《晉書·宣帝紀》載: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
諸葛亮先是勸誘孟達歸降,但接著又派出一個叫郭模的人,詐降到曹魏那邊,把孟達欲叛魏的消息泄露給與孟達不和的申儀,在司馬懿攻打孟達時又不盡力發兵救援……
這哪里是招降,怎么看怎么像是要孟達去送死。后來,孟達就真的被司馬懿干掉了。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諸葛亮的手腕,還真是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