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指尖易生活(zhijianyishenghuo)
少時印象最深的兩首詩,一首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詠鵝》,另一首就是柳宗元的《江雪》了。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每句詩的首字連起來是“千萬孤獨”四個字,再聯想一下詩人的處境:
徹骨寒冷的冬日,白雪漫漫,千山無人,萬徑無鳥,只有老頭子孤寂一人坐在一葉扁舟上,獨自垂釣。
很努力地把自己代入此般情境,便覺詩人是真的很孤獨吧。
但也不過如此了,如果我們沒有認真了解過詩人的一生,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就永遠流于表面。
或者說,我們所有人,都不該如此膚淺地解讀這首千古名詩。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長安,祖籍河東郡,其父柳鎮曾任侍御史等職,母親盧氏屬范陽盧氏,屬儒宗大家。
“河東柳氏”世代為官,到了唐代,已經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非常有名的高門望族。
在那個極其重視門第觀念的唐朝,這是柳宗元的優勢,也是他的重擔。
他可以憑借家族榮耀,為自己帶來名氣,但也勢必要背負起一族的興盛,謂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他憑借能詩善文的父親和信佛母親的教養,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
他讀書十分刻苦,且自幼聰穎,立志要出仕做官,光宗耀祖。
公元793年,柳宗元21歲,進士及第,名聲大振。
與他一起科考的,還有詩豪劉禹錫,二人自此相識,成為唐朝詩人里最熱門的知己好友。
798年,柳宗元26歲,又通過了博學鴻詞科考試,并中榜,授集賢殿書院正字(官階從九品上)。
801年,柳宗元29歲,被任命為藍田尉(正六品)。
803年十月,柳宗元31歲,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成為了京官。
他前半生的人生不算波折,少年成名后,仕途連連攀高,人到中年,前途看起來一片光明,似乎人生還有著無數種輝煌的可能。
柳宗元幼時曾遭遇建中之亂,親歷過藩鎮割據的戰火。
入仕后,與官場人物交游廣泛,對唐朝社會腐敗、黑暗的一面,有著深刻的了解,于是十分渴望能夠變革新政。
他身處晚唐,卻一心想要恢復大唐盛世時的風光,或許這是所有愛國憂民的晚唐詩人的夢想吧。
柳宗元是這樣,劉禹錫也是這樣。
這一時期,二人先后被調回了長安,同年進士及第,又志趣相投、年齡相仿,于是很快成為了極好的朋友和同僚。
接著,他們又認識了早有改革弊政之志的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等人,組成“革新集團”。
公元805年,柳宗元33歲,唐德宗駕崩,皇太子李誦繼位。
“二王劉柳”集團被重用,他們迅速開始變革,采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可危害了很多當權者的利益,被反撲,只堅持了幾個月,就宣告失敗了。
接著,順宗被迫禪讓帝位給太子李純,即唐憲宗。
王叔文被賜死,王伾被貶后病逝,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被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33歲,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個分水嶺。
33歲之前,他春風得意,仕途順暢,朋友在旁,有過一個恩愛的妻子,一段美滿的婚姻,還有母親的陪伴,他是整個望族大家的榮耀。
33歲后,他革新失敗,被謫貶永州,參與革新的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全部被貶,他帶著老母親和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兒獨自到了永州,他成為了家族的恥辱。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呆了十年,從33歲到43歲,而他47歲就病逝了……
也就是說他中年最重要的十年,都是在永州度過的。
被貶那一日,已入不惑之年的柳宗元想必也是迷茫的,人生漫漫,他該何去何從,這一貶謫等待他的是什么。
他還能回長安嗎?
他還能改革弊政為老百姓做事嗎?
他還能,振興家族門楣嗎?
他不知道。
離開京城,來到偏遠的永州,想必起初,他也是想要回去的吧。
他寫了很多信給遠在長安的曾經的同僚,希望他們能夠幫他一把。
但是這世道,原本就是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很難,官場競爭歷來爾虞我詐,陰謀陽謀層出不窮,你死我活,都是常規操作。
同為官場人,沒有落井下石,已是恩惠,如何能夠指望別人助力一個對自己無用處、還可能惹帝王不高興的謫貶之人?
他的信件,紛紛沒了回音。
有時候,這才是中年人的處境,身邊全部都是要依靠你的人,而沒有一人是你可依靠的。
你陷入困境,家人也跟著遭殃,你不想低頭,不想認輸,不想承認自己錯了,可生活的重擔沉甸甸地壓在你肩上,你怎么背負?
更可悲的是,永州窮山惡水,氣候險惡,年老的母親扛不住此般變遷,很快就離世了……
而他體弱多病的女兒也在這種惡劣的環境里,身體更加衰弱,也離世了……
親人離世,加上永州火災不斷,柳宗元剛來沒多久,房子就被燒毀了,他從窗戶逃出,才活了一條命……
那一日,才三十幾歲的他,無意中照鏡子才發現,頭發已經花白。
人到中年,喪父喪母喪妻喪女。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span>
特別是在名門望族,繁衍后代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責任。
唐代極其重視門第觀念,官員和平民有著深刻的代溝,一般不通婚。
可柳宗元的尷尬在于,他有官位,卻是被謫貶的,沒有哪家高門之女愿意嫁給他;
他娶平女,卻沒法給人家名分,畢竟“河東柳氏”是真正的名門望族,不可與平民通婚。
他初始大抵也是不愿意湊合的,何況他還有一個“白月光”亡妻。
柳宗元24歲時,聽從家族安排,娶了門當戶對的楊氏為妻。
楊氏溫柔美好,知書達理,柳母也十分喜歡他,連稱自己多了個女兒。
夫妻二人感情十分要好,柳宗元十分疼惜自己的妻子。
只是婚后不過兩年,楊氏就病逝了。
《亡妻宏農楊氏志》節選
唐·柳宗元
坤德柔順,婦道肅雍。惟若人兮,婉娩淑姿。鏘翔令容,委窮塵兮。佳城郁郁,閉白日兮。之死同穴,歸此室兮。
這是他為楊氏寫的悼亡文章,文中詳細記錄了楊氏的生平籍貫、原生家庭的情況,以及她的柔順賢良、可愛美好,最后表達了自己老去之后“之死同穴,歸此室兮”的意愿。
楊氏是他的“滄?!保撬摹拔咨健保^世后,他盛年喪妻,再不曾續娶。
只是到了40歲以后,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會被逼著改變,為了繁衍后代,或者為了不再孤單,他終于還是跟平民女子同居了。
現實世界就是這樣,感情里的“白月光”只適合用來緬懷,生活中的“白米飯”才能夠填充饑餓,讓你活下去。
人到中年,感情一途,只求穩妥,只求陪伴,愛與不愛,原本也沒那么重要了。
有人問你粥可溫,已是足夠幸運。
何必還要求人家與你立黃昏呢?
你以為中年人再婚容易嗎?
有時候,他們需要付出的勇氣與承擔,比少年人選擇離婚還要大。
得罪某位同僚,甚至是最有權勢的大臣,被謫貶,總還是有指望能夠翻身的,畢竟大臣之上還有帝王。
可得罪帝王,就真的是,除非帝王本人改變心意,否則當真毫無挽回的辦法。
柳宗元站錯隊,支持錯了人,等唐憲宗繼位成為帝王后,自然非常厭惡他。
封建社會,帝王家逢喜事,會大赦天下,沒錯,就是犯了再嚴重的罪,趕上“大赦”,也能毫發無損的回家。
柳宗元在這一點上倒是真的運氣不錯,趕上了好幾回。
可每次憲宗都會在大赦天下的圣旨后,加上一句:
柳宗元等人除外。
是的,憲宗先后三次大赦天下,三次都拒絕赦免他們幾人。
于是那一日,恰逢冬日,大雪彌漫,冷風刺骨,柳宗元獨自一人獨坐一葉扁舟上,開始垂釣。
四周寂寂無人,連小鳥都拒絕在這么冷的天氣出窩。
千山環繞,萬徑皆陌路。
他不過才三四十歲,早已頭發斑白,自稱“老翁”。
人到中年,仕途被徹底封死,父母妻女全部亡故,他一無所成,一無所有。
這個時候,你再去讀一讀那首《江雪》,是否才能明白他的悲哀與痛恨、孤寂與無措?
冬日垂釣,你猜他能釣到什么?
我料想連魚兒都不肯出來,在江底沉沉地睡覺呢。
他能釣到的,不過是一片無望的將來罷了。
此后,他徹底死了回長安的心思,安安分分地呆在了永州。
他的好朋友劉禹錫一直與他通信,眾所周知,詩豪先生生性闊達,為人樂觀,他雖然也一直被謫貶,但心胸倒是一直非常開闊。
有了他的開導,柳宗元也逐漸轉變了郁悶的心情,開始接受彼時處境,并積極投入現實生活中。
不是想要為民做事嗎?
地方官也是可以為老百姓分憂的,他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日常,他也約三五好友去永州周邊游玩,寫出了《永州八記》這樣的千古名篇。
《永州八記》節選
唐·柳宗元
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于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他更是寫了很多針砭時事的文章,比如《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
唐·柳宗元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永州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毒蛇,如果咬了人,立刻會被毒死。
很多人都在捕蛇的過程中被毒死,既然它毒性如此強烈,為何還有人拼命捕蛇呢?
原來是為了抵稅。
原來苛捐雜稅的毒害比這種毒蛇的毒害更厲害。
原來苛政不僅猛于虎,還毒于蛇!
真的,有這種針砭時政的文章為百姓請命宣傳,永州有柳宗元,了不起!
幸運的是,事情還是有了轉機。
公元815年,43歲的柳宗元、及好友劉禹錫等人接到朝廷詔書,讓他們回長安。
這是柳宗元夢寐以求的事情,想必當時他的心情也是極度歡喜的。
只是剛回到長安一個月,那個倔強又天真的劉禹錫就寫了一篇觀花詩,又得罪了權貴,連累了柳宗元,兄弟幾人還沒站穩腳跟,就再次被謫貶出長安。
《玄都觀桃花》
唐·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后栽。
無辜被連累,若是常人,估計都是要郁悶無比的,說不定就此翻臉,朋友也沒得做了。
然而柳宗元沒有,他跟劉禹錫惺惺相惜多年,太了解朋友的性格,他不僅沒有怪罪劉禹錫,反而為朋友的處境擔憂。
柳宗元被貶柳州,而劉禹錫則被貶到更為偏遠、荒涼的播州。
彼時柳宗元已經喪母多年,而劉禹錫的老母尚在世。
播州荒涼,劉禹錫的母親如果跟著同去,必然受不住那里的天氣。
柳宗元立刻上書,請求跟劉禹錫調換貶謫之地。
當然未得到應允,但好在有其他人幫忙周旋,劉禹錫被貶之地從播州改到較為不那么偏遠的連州。
那一日,兩人再次攜手離開長安,一路同行,只是人生漫漫,沒有誰能陪誰一輩子,終究還是到了衡陽,二人必須要分別了。
重別夢得
唐·柳宗元
二十年來萬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
晚歲當為鄰舍翁。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彼€盼望著有一日能夠解甲歸田,到時候再與好友做鄰居,一起安詳度過晚年生涯。
只是愿望是美好的,現實卻無比殘酷,此次一別便是二人最后一次見面了。
柳宗元到了柳州后,開辦學堂,教化民眾,解放奴婢,發展經濟,造福了一方百姓。
四年后,多年的抑郁,以及多年疾病困擾著的他,已感自己大限已到。
他給劉禹錫寫了信,把自己一生的文稿和還未成年的兒子一起托付給了劉禹錫。
那一日,劉禹錫正護送老母親的靈柩路過衡陽,突然又接到好友病逝的消息。
他先喪母后失友,傷心欲絕,一個中年男人,當場坐在地上,大聲痛哭起來。
接著,劉禹錫立刻在衡陽停下來,選擇為柳宗元料理后事。
劉禹錫先寫了《重至衡陽傷柳儀曹》一詩憑吊好友,后又兩次寫《祭柳員外文》,祭奠柳宗元, 足見二人的深厚情誼。
《祭柳員外文》節選
唐·劉禹錫
嗚呼子厚!卿真死矣!終我此生,無相見矣。何人不達?使君終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侍旌笸?,胡寧忍此!知悲無益,奈恨無已。子之不聞,余心不理。含酸執筆,輒復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來思,知我深旨。鳴呼哀哉!尚饗。
當然,劉禹錫有將柳宗元的兒子撫養成人,將他所有文稿編撰成集,沒有辜負好友所托。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
柳宗元一生,當然是孤寂的、波折的,但是那又怎樣?
他的困境,和多數中年人的困境一樣,他活的很辛苦,很孤獨,但他看看周邊,白茫茫一片的孤寂,有些話無人可說,有些話說了惹人笑話。
于是他只好要緊牙關,披荊斬棘,為自己和身邊人打造一個港灣。他成為了當地老百姓擁護的父母官,更成為了享譽千古的一代文人。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