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講了108位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其中對于及時雨宋江的評論一直是各有各的說法。
有人說宋江也是個有勇有謀之人,否則怎會最后成為了梁山老大?
不過也有人說宋江是個自私自利之人,一心只想著做官,跟隨他的眾多兄弟,也只是他更進一步的墊腳石,所以這些兄弟都沒有好的結局!
不過此人在水滸傳中結局最好,當識破宋江后,就謊稱要回鄉探望母親,最后一去不返!
水滸一百單八將中沒有什么大奸大惡之人,他們經歷了許多,才在梁山聚集。
這些人,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關鍵是他們個個都十分的講義氣,他們的豪情是許多向往江湖的人所喜歡的。
但是他們的生活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有些人是意外來到了梁山,但是有些人卻是被逼無奈不得不把梁山當作安身之所。
我們今天話題的主角公孫勝就是其中的一員。
當年一百單八將齊聚忠義堂不知讓多少人羨慕這樣的兄弟情誼,但最后卻死的死走的走。
小編只能說公孫勝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走就看透了宋江,所以他活了下來。
每一個人都有非常大的欲望和野心。
一個人的欲望到底有多大,甚至連他自己都想不到,宋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他當初上梁山就是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官場失意就只能在梁山上才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所以宋江一直在積累實力。
等到晁蓋死了之后,宋江靠著自己的勢力,自然而然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
雖然還半推半就了一番,但是最終自然還是要坐上去的,畢竟這都是表面功夫,宋江內心渴望坐頭把交椅已經很久了。
宋江是水滸傳中一個相當復雜的人,這個人既善又惡,既仗義又自私。
但是大多數心性耿直的梁山好漢,識破或者看清不了宋江的自私與惡。
這是梁山好漢的一大特點,一旦認清了對方是自己的兄弟,似乎對方身上所有的善都會被放大,而惡都會被忽略掉。
梁山眾好漢,講義氣是不容置疑的事情。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盲目的講義氣,導致了這些人的悲劇。
就連那個號稱諸葛亮再生的吳用,最后也不是上吊而死了嗎?
要說水滸傳中真正擁有智慧以及與諸葛亮相提并論的人,要當數接下來要說的這個人了。
公孫勝的智謀在梁山眾好漢中也是頂尖的。
人們都認為盧俊義是《水滸傳》里最厲害的角色,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因為在盧俊義和李助打仗的時候,盧俊義當時都打不過李助。
還是公孫勝出手幫助了盧俊義,讓敵方扔掉了武器才使盧俊義最后在那場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還有當時宋江也打不過敵軍,公孫勝收師父的命令下山去幫助宋江。
在那場戰役中,公孫勝還布下了八卦陣,使宋江當時也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很多敵兵。
并且公孫勝還和喬道清一起比試,最后也勝了喬道清,還把喬道清收為自己的徒弟了。
公孫勝的第二次出走是在宋江征討王慶后,公孫勝遵從他的師傅的指示離開梁山一伙,回到薊州。
那公孫勝為什么要離開呢?
要知道現在這個時候梁山可是處于鼎盛時期,對內繳賊勝利,皇帝對宋江一伙看重。
要了解公孫勝離開一定要了解他離開的背景。
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的宋江已經完全為朝廷所利用,成為朝廷對外征討的一枚棋子。
說是為了維護穩定,其實是分化梁山的勢力,面對宋江的“愚忠”,公孫勝沒有辦法。
他能做的只是盡力去幫助自己的兄弟躲過一劫又一劫。
然而他的師傅卻敏銳的看到了宋江一伙即將損失慘重,作為公孫勝的師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孫勝繼續前行的危機。
于是乎,他告訴公孫勝“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宋江也是如此,其實,公孫勝下山幫助宋江也是受了他師父的命令,他為宋江出謀劃策。
打仗的時候布下陣法,其中八卦陣就是他布置的,宋江也因此獲得了勝利。
他還贏了喬道清,并收他作為自己的徒弟,就是這樣厲害的人物,在宋江眼里卻不被重視。
他在梁山呆的時間也最長,他很清楚梁山上的人的性格,尤其的宋江。
同時,也正因為看清楚了宋江的為人,所以才會選擇提前離開梁山。
那個時候宋江和晁蓋兩個人之間把關系搞得很不融洽。
雖然表面上看著是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實際上并不是那樣的。
而宋江的心中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前面也說到了,公孫勝這個人有著比較出色的謀略,對于宋江的小心思當然是瞞不過他的。
所以很早便看出宋江是一個怎樣的人了,并不像表面那樣簡單。
而公孫勝這個人,也是一位真正可以懂得百姓疾苦的道士。
他內心是并不愿意把自己卷入到這樣一個是非當中,平常也都是別人來請他出手,由此也能夠得知,公孫勝是真的有一身真本領的。
他算準了自己倘若再不離開的話,就會被卷入到梁山更換老大的事情中。
再加上對宋江早已經看透,于是便說了這樣一句話:“老母在堂,離家日久,今回家相探”。
作為一個道士,公孫勝也是做到了道士的超脫俗世,他不愿意再進入這是是非非之中。
所以他果斷選擇了脫身而去,本來是最先追隨宋江的一群人,最后他卻是選擇離開。
不過是不希望再和下一次梁山權力交替扯上關系,又或者說公孫勝其實是被野心勃勃的宋江嚇到了,不愿意繼續留下來輔佐此人。
所以,公孫勝便是聲稱母親在家,而自己離開了太久,所以希望回去照顧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