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到別人家去做客嗎?你喜歡別人來你家拜訪你嗎?
在以往,或許你特別樂意到別人家去做客,也特別樂意別人來自己家。在你看來,人與人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往關系,那也是特別正常的。
話雖如此,可人的想法終究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逐漸變得淡漠。以往熱情十足的你,也許今天會變成冷漠不堪的人。
在如今這個社會,“人情”早已被人們所拋棄了,而只剩下物質化的追求罷了。
當你有空有時間的時候,你不想跟別人有過多的交集,也不想和他們有過多的往來,只想好好地過點平靜的小日子罷了。
在這個社會,總會有一些人,他們不在乎所謂的情分,而是聽從自己的內心。那些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也不愿到別人家的人,往往有這幾種心態。
一、“互不打擾”的心態,不想麻煩別人,也不想別人麻煩自己。
現代人都有這么一種觀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跟太多的人交往,從表面上看,這說明你還是很不錯的,至少達到了“朋友遍天下”的境界。但是,所交往的人多了,你所面臨的事兒也就多了。
曾見過這么一個人,他年輕的時候,就總是喜歡把各種各樣的陌生人帶回家。而且,他做人還沒有任何的防備。
可是,總有這么一些人,他們感受不到別人的熱情,而只是想在背后搞事情罷了。因此,便有人套路了他,讓他受到了傷害。
經過了數次的傷害之后,他自己也明白,與人交往,點到即止就足夠了。不需要把他們帶回到自己家,也不需要對他們太好。因為有些人,不值得你對他們那么好。
在這個世上,你所接觸的人與事兒多了,那你所面臨的麻煩和矛盾也就增多了起來。要知道,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你不招惹矛盾,可別人卻把矛盾帶來你的身邊。你想過得安穩,可別人卻想給你制造麻煩。這,是你預料不到的。
二、“牽扯利益”的心態,不想牽扯利益問題,怕壞了關系。
只要存在人情關系,那肯定會牽扯到“利益”的問題。
而在今時今日,也許人們最害怕的,便是親戚突然上門拜訪,然后讓自己左右為難。接待吧,又怕對方提出什么不當的要求,而不接待吧,又怕壞了關系。
有這么一個事例。王先生的某個親戚,他很少到王先生的家中拜訪。可是,突然在某一天,這位親戚卻來了。
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對方來到王先生的家中,目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找王先生借錢,希望以此來渡過難關。
王先生便在思考,我跟你那么多年沒來往了,如今一來往你就找我借錢,這錢到底該不該借出去呢?
后來,王先生還是把錢借了出去。不過,親戚卻一直拖著不還錢,也不遵守之前的承諾,讓王先生好生頭疼。
從這個事例,我們就能夠明白,那些不想與別人交往過多的人,都是不想牽扯到“利益問題”的人。
三、“不想合群”的心態,在家里安安靜靜待著,一個人獨處。
生活終究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自己的生活只能由自己負責,而不該讓別人來負責。
更何況,在日常的生活中,沒有人會理解你,也沒有人會在乎你,別人只會干擾你日常的生活節奏,打亂你日常的生活習慣。
三十歲之前,我們還可以嘗試跟不同的人交往,在人際關系場上“折騰”自己。可三十歲之后,就不要做這樣的事兒了,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年輕時候所想的那么簡單,它并不純潔,也并不純粹,反而特別復雜,永遠都以“利益”為主。
別人來到你的身邊,并不是為了幫助你,而只是為了圖謀你的利益罷了。人心,就像是一個黑洞,既裝滿了黑暗,也裝滿了欲望。
不論人活到哪個年紀,別跟不必要的過客往來,也不要招惹不必要的陌生人。要知道,保持自己的生活節奏,才能活得幸福。
四、“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人與人的感情,越來越淡了。
古人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現在的社會,你求人,就是卑微了自己;別人向你借錢,你多半不會答應,萬一借錢給別人,要債也是一個大麻煩。
你的家里好不好,別人都是漠視的態度。前天下午,我住的小區,張大爺在夜里突發疾病,張大爺的愛人在門口大喊:“快來人,幫幫我們吧。”喊了老半天,都沒有人回應,后來是小區的保安聽到喊聲,幫忙報警了。類似的事情,不管誰遇到了,都會寒心。
如果有一天, 你不想去別人家,也不想別人來你家,其實是看透了人情交往,或許你經歷過令人寒心的事情,對于任何人,你都有了戒備心,包括你的親戚朋友。與人交往,都是表面上的友善,而不是內心的真誠。
總結;
這世道人心,其實是特別復雜的。所謂“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便是這個道理。你永遠都不知道對方的人情究竟是怎么變化的。
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只要我們受傷過一次,我們就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態。
因此,當人有所經歷之后,自然就會選擇跟親朋好友保持一定的距離,你別靠近我,我也不靠近你,雙方各相安好,保持良好的關系,這就最好了。
也許,在這個雜亂的世間,保持個人的獨立性,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