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麻黃湯出自《金匱要略》“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筆者處方常用量:射干9克,麻黃12克,清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細辛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大棗6克,生姜12克。
本方證為外邪里飲化熱。
與小青龍湯相比,兩者均有麻黃、半夏、細辛、五味子、大棗。小青龍中有桂枝、芍藥、甘草、干姜,可見小青龍湯證中表證重而里虛寒亦甚。射干麻黃湯中有射干、生姜、款冬花、紫菀,可見射干麻黃湯證中虛寒較輕,甚至有微熱,伴有痰鳴或咽喉不利。
與半夏厚樸湯相比,兩者均含有小半夏湯方。均可治咽喉不利、嘔惡,即治外邪里飲證。而半夏厚樸湯在小半夏湯基礎上加厚樸、蘇子、茯苓。更長于行氣消脹兼治精神癥狀,并治療小便不利、心悸煩。而射干麻黃湯在小半夏湯基礎上加了麻黃、射干、大棗、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細辛,更長于解表祛飲,而射干、款冬花皆主咽喉不利,并治喉中痰鳴。
由此可見,射干麻黃湯主治外邪里飲、里虛寒或有微熱者。其主治外邪里飲,而痰飲較半夏厚樸湯重,其主治外邪卻較小青龍湯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