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中醫挑大梁的著作,沒有《傷寒論》就沒有中醫臨床,《傷寒論》的偉大之處怎么說都不為過,那么究竟要不要背誦呢?自古以來就分兩派,有的講究運用背書便是不重要的事情;有的人認為《傷寒論》字字珠璣,是臨床的金科玉律,背誦是必須的。
作為一個背誦過《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過來人,我覺得背誦之后簡直無敵。古人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誦便是一遍一遍的讀,一遍一遍的體會。沒有讀過《傷寒論》,只是根據后世對于傷寒論的講解運用經方,得到的不一定是張仲景的思想,其運用的正確與否也是值得懷疑的。
背誦《傷寒論》,首先會對《傷寒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對于張仲景的診療思想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前后聯系,上下對比,對于每一個方劑,每一個鑒別都會特別清晰,不會被病人的假象所迷惑,同時選方用藥療效也會更高。
背誦了《傷寒論》在臨癥時,常常有這就是祖師所描述的某某某證,如發熱,汗出,惡風,這就是桂枝湯證,所有的證都如同桂枝湯證一樣簡單,從來沒有無關緊要的描述。點點都在緊要關鍵之處。因此背誦《傷寒論》見到這些癥狀如同故友重逢,見面分外熟悉,這就是背誦與不背誦的差距。
如果病人口干口苦,背誦的人可能馬上聯想到少陽病的口苦,如果再有頭眩,脈弦就可以使用柴胡湯加減,或大或小,但是不外少陽樞機不和。不學經方的人往往會忽略這么個小癥狀,如果患者小便不通,往往就會采用通利小便的藥物。絕不會從少陽樞機著手,以柴胡湯加減。小柴胡湯條文以下,就有關于心悸,小便不利的記述,以小柴胡湯加茯苓。這就是區別,這就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