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苦、辛,溫。歸肝、腎經。
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應用主治:
風寒濕痹,歷節風痛,轉筋攣急:本品能祛風濕,通經絡而止痛,入肝腎而善祛筋骨間風濕,性偏溫燥,尤宜于寒濕偏盛之風濕痹證。治風濕痹痛,歷節風痛,轉筋攣急,可單用釀酒服;或與羌活、獨活、川芎等活血通絡藥同用。
跌打損傷:本品能通絡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以之與醋同炒為末服;亦常配伍乳香、沒藥、紅花等活血止痛藥;若皮膚未破者,可酒浸擦患處。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服。
藥性:辛、苦,微溫。歸肝經。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
應用主治:
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本品功能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為治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的常用藥,每與羌活、獨活、當歸等配伍,如:蠲痹湯。亦可入膏藥方中外用。
跌打損傷:本品能通絡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與三七、土鱉蟲、紅花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適量。
藥性:苦、辛,平。歸肝、脾經。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
應用主治:
風濕痹痛,關節腫脹,麻木不仁,皮膚瘙癢:本品有較強的祛風濕通經絡作用。治風濕痹痛,關節腫痛,或風濕麻木,可單用;亦常與防己、防風、桂枝等同用;若肩痹痛可配伍姜黃、羌活等,腰膝痛可配伍獨活、牛膝等。治療方式浸淫,皮膚瘙癢,可與苦參、白鮮皮、防風等藥配伍。
水腫,腳氣腫痛:本品能利小便。用于水腫,可與白術等同用;治腳氣腫痛,可配伍吳茱萸、木瓜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適量。
藥性:辛,溫;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功效: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應用主治:
風濕痹痛,半身不遂:本品善于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腰腿酸痛,可單用酒水各半煎服,或與桂枝、羌活、乳香等配伍。
跌撲腫痛:本品有良好的消腫止痛之功,以本品為主配伍成的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丁公藤風濕藥酒,亦常用于跌打損傷,瘀腫疼痛。
用法用量:3~6g,用于配酒劑,內服或外搽。
使用注意: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以上各藥用法用量等均為一般情況,具體還請謹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