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大青龍湯也罷,越婢湯也罷,麻杏石甘湯也罷,都是由麻黃湯演變而來的,都是有內(nèi)熱之癥,只是在表實上有所區(qū)別。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個方子的組成。
【麻黃湯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大青龍湯原文】傷寒,脈浮緩,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大青龍湯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棗。
【麻杏石甘原文】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越婢湯原文】風(fēng)水,惡風(fēng),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組成】麻黃,甘草,石膏,生姜,大棗
越婢湯與麻杏石甘湯證都有汗出,故表均不實,麻杏石甘的“汗出而喘無大熱”中的“無大熱”,是因為表無風(fēng),而有寒,因此用麻黃不用桂枝。麻杏石甘比越婢湯增了一味杏仁,是因為麻杏石甘湯癥有喘。
而越婢湯用麻黃,是因為表無風(fēng)邪而有水濕,越婢湯沒用杏仁是因為越婢湯證無喘,而比麻杏石甘湯證多了生姜和大棗,是要補益中焦以逐水濕。
大青龍湯證卻是“傷寒、脈浮緩”“身不痛,但重”,這是又有風(fēng)又有寒,內(nèi)有熱表又濕,因此麻黃、桂枝同用,杏仁、姜、棗兼而有之。
大青龍湯、越婢湯、麻杏石甘湯證都用石膏是因為上焦都有逆氣化熱,而麻黃湯則是衛(wèi)氣雖然閉郁但上焦尚未化熱,因此,大青龍湯、越婢湯、麻杏石甘湯證是麻黃湯證的三個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