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開篇就說:“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黃帝問道:“我聽說古時候的人,都能活一百多歲而動作不衰;現在的人,活到50歲就衰老了。是世道變了呢?還是人不行了?”
岐伯回答說古時候的人“懂得天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所以能夠盡享天年;而現在的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所以活到50歲就老了。
這一段開篇其實就點出了中醫的精華:強調養生之道,健康長壽。
在世界醫學史上,只有中醫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預防疾病的方法——養生之道。這種養生經驗,強調生活方式要樸素,飲食結構要簡單,它不僅讓無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夠保障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而且讓不遵守養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后,也能夠保障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
強調養生,是中醫至今不衰敗的原因,也是中醫與西醫的根本區別。
《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中醫三條基本原理:
① 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
就是無病要養生。有一種高明的醫生強調養生,還有一種庸俗的醫生賣藥治病。治病的技術再高明,也不如不得病。
②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胃氣就是饑餓感!人體的最大弱點,就是消化吸收能力很差。這也是人體最容易被傷害的功能;因此保持旺盛的饑餓感是求生的先決條件。
得病之后,醫生必需首先保障病人的生命,然后再去治療病人的疾病。但是許多人不相信這個道理;甚至在病情危重的時候,依然選擇損害胃氣的治療方法,導致人財兩空。
而保持胃氣,保障生命,也必須正確的養生。
③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就是說人的身體很好,抗病能力很強,疾病就無法肆虐。而人的抗病能力哪里來呢?來自于正確的養生。
所以上面三條,說的還是同一件事: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