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那一種犯最,在我國刑法上都是要求有主觀的意識的。因為一個人假如連自己的主觀狀態是不是清醒都不清楚那么有怎么去追究他的責任呢?主觀故意是護士我們追究一個人刑事責任的起點,只有具有主觀故意或者是過失才能夠追究,那么間接故意犯罪的三種形態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就有法律快車的小編為大家來解答一下關于間接故意犯罪的三種形態及其相關問題。
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態
犯罪完成形態即犯罪既遂的標準從根本上說看行為是否齊備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因不同類型的犯罪法律設定的構成要件要求有所不同,所以既遂的判斷標準也不應具體分析,大致說來,主要是結果犯、危險犯、行為犯以及舉動犯,對既遂各有不同的標準。
行為犯,只要實施了刑法分則規定的某種危害行為,即構成犯罪既遂。
危險犯,以刑法分則規定的足以造成某種嚴重后果的危險的出現為犯罪既遂。
結果犯,以刑法分則規定的危害結果的出現為犯罪既遂。
對既遂犯直接按照刑法分則有關條文的規定處罰。
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態的比較
故意犯罪形態只能出現在犯罪過程中,在犯罪過程以外出現的某種狀態,不可能形成故意犯罪形態。例如,某甲因與某乙有仇,而產生了殺害某乙的犯意,但經過反復考慮后打消了殺害某乙的犯意。由于僅有犯意并不構成犯罪,故犯意的產生不處于犯罪過程中,因此,某甲打消犯意的情形,不是故意犯罪形態。再如,某丙盜竊了某丁的財物,數日后又自動將所盜財物返還給某丁。這是犯罪既遂后所實施的行為,也不是故意犯罪形態。
故意犯罪形態是在犯罪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停止下來所呈現的狀態,這種停止不是暫時性的停頓,而是結局性的停止,即該犯罪行為由于某種原因不可能繼續向前發展。因此,故意犯罪形態,是靜止的犯罪行為狀態,而不是運動的犯罪行為狀態。就同一犯罪行為而言,出現了一種未完成形態后,不可能再出現另一種犯罪形態。故意犯罪形態不是就犯罪行為的某一部分而言,而是就已經實施的犯罪行為整體而言。不能認為一個人實施的一個犯罪中一部分是此犯罪形態,而另一部分是彼犯罪形態。
故意犯罪形態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過失犯罪沒有犯罪目的,不可能為犯罪實施預備行為;沒有出現危害結果時,不可能成立過失犯罪。所以,過失犯罪沒有犯罪預備、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形態。由于過失犯罪沒有未遂,也沒有必要肯定其有犯罪既遂。所以,對于過失犯罪而言,只有成立與否的問題,而沒有既遂與未遂的問題。間接故意犯罪,也不可能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在沒有發生危害結果的情況下,也難以認定行為人有間接故意。所以,通說認為,間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預備、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形態。基于同樣的理由,間接故意犯罪只有成立與否的問題,而沒有既遂與未遂的問題。因此,一般認為,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故意犯罪形態。
間接故意犯罪類型是否為刑法故意犯罪的規定所含括,刑法第14條明確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這一規定揭示了犯罪故意應由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部分構成。換言之,行為人能夠認知其行為具有社會非難性,同時希望或者放任其行為發生的心態,則構成刑法意義上的犯罪故意。由此可見,刑法規定本身并未將犯罪故意厘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劃分完全是一種理論層面上的研究。但探究間接故意的價值取向對犯罪故意理論具有積極的作用勿庸置疑。
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的分野源于刑法第14條對行為人意志因素的表述,即“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態度。希望行為危害結果發生為直接故意;放任行為危害結果發生為間接故意。理論界關于間接故意概念的介述基本上援此為據,雖爭鳴不甚激烈,但仍然存有幾種不同的解釋:其一,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其二,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其三,犯罪的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其行為可能引起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有意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質言之,預見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間接故意。
(一)間接故意構成要素中的認識因素
間接故意的構成要素在心理形式上由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個部分組成。所謂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造成危害社會結果的可能性認識。這是理論上通行的解釋。然而,刑法第14條所反映的認識因素內容僅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單純理解法條的語義,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在認識因素上具有相同性,這與學理上解釋的間接故意認識因素大相徑庭。可以選擇的答案有二:
一是立法者并無劃分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的竭力意圖。因為,通觀整部刑法典難以尋到直接規定間接故意的相關條款,換言之,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出于間接故意,并不影響其刑事責任的承擔。
二是立法者確有劃分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的意圖,由于存在立法技術上的失誤,而未將間接故意認識因素的內容載明。
以上就是關于間接故意犯罪的三種形態及其相關問題,如果犯罪人意識到自己行為(不作為)的社會危害性,預見到可能有發生危害社會的后果,雖不希望,但卻有意識地放任這種后果發生或對這種后果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則犯罪被認為是具有間接故意實施的犯罪。希望這些資料和步驟足夠的清晰,假如您對此仍有疑問的話還是建議您到相關律師事務所咨詢,希望對您有幫助,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