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原創,請引用者注明引用的為平臺、微博或者博客地址)
這篇文章,讀者們不一定全懂,但只要是能你看懂的部分、體驗到的部分,就會讓你很受益。所以,也不需要讀者們全部看懂。
如果讀者有嬰兒般哭泣的能力,這篇文章也不需要讀了。因為嬰兒對痛苦有完全的表達能力,而且不執著,所以痛苦很少,所以老子主張保持赤子之心。如果沒有,就繼續看下去。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快樂不一定追求得到,但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通過傳統文化的靜定修煉(修養),可以消除痛苦,也可以避免痛苦。
消除和避免痛苦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持續不斷地觀察。
一般人都知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話,所以有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旁觀者”,企圖從痛苦中脫離,這是一個錯誤的方法,因為很快我們會發現,這個方法用幾次就不靈了。觀察就是觀察,不需要什么技巧,更不需要設置一個“旁觀者”。
先從學佛上理解靜定修養。佛,就是覺,覺就是感覺。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感覺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有感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佛,至于學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自己決定。
感覺,與靜定修養有關。
佛法的靜定修養,可以用止觀定慧四個字概括,止是定的因,觀是慧的因,就是說,你把注意力持續地放在一個固定的對象上,你就會發現你的心情穩定,你心情穩定,你就容易得到很好的觀察能力,你很好的觀察能力就能開發出你的智慧。止觀定慧的核心是觀,我下面要報告的修行心得,就是以觀的方法,發現一些事實而已。
現實生活中,我們側重用思考,用“動腦筋”解決問題,靜定修養則是用觀察來解決問題。當你觀察清楚,看到事實,問題就解決了。觀察什么呢?觀察我們的內心。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問題出在外界,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假如問題出在外在,外在就是是客觀事實,按照我們學習到的觀點:客觀事實是對的。我們會發現,我們認為問題出在外在的原因,是我們把看不見的痛苦投射到外在事件中而已。
如果無條件相信他人的經驗和方法,自己未加檢驗、實證(觀察到、體會到),就是倒果為因,為法所縛。比如,你通過不斷觀察自己的方法,看清楚了自己心理活動的真相,容易淡化和正確處理自己的的欲望,但是如果你沒有持續做觀察的能力和基礎,如邯鄲學步地模仿他人的清心寡欲、少欲知足的生活,冒失地走入“存天理、滅人欲”的教條,禁錮了自己的生命而不自知
這篇文章,讀者們不一定全懂,但只要是能你看懂的部分、體驗到的部分,就會讓你很受益。所以,也不需要讀者們全部看懂。
如果讀者有嬰兒般哭泣的能力,這篇文章也不需要讀了。因為嬰兒對痛苦有完全的表達能力,而且不執著,所以痛苦很少,所以老子主張保持赤子之心。如果沒有,就繼續看下去。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快樂不一定追求得到,但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通過傳統文化的靜定修煉(修養),可以消除痛苦,也可以避免痛苦。
消除和避免痛苦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持續不斷地觀察。
一般人都知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話,所以有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旁觀者”,企圖從痛苦中脫離,這是一個錯誤的方法,因為很快我們會發現,這個方法用幾次就不靈了。觀察就是觀察,不需要什么技巧,更不需要設置一個“旁觀者”。
先從學佛上理解靜定修養。佛,就是覺,覺就是感覺。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感覺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有感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佛,至于學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自己決定。
感覺,與靜定修養有關。
佛法的靜定修養,可以用止觀定慧四個字概括,止是定的因,觀是慧的因,就是說,你把注意力持續地放在一個固定的對象上,你就會發現你的心情穩定,你心情穩定,你就容易得到很好的觀察能力,你很好的觀察能力就能開發出你的智慧。止觀定慧的核心是觀,我下面要報告的修行心得,就是以觀的方法,發現一些事實而已。
現實生活中,我們側重用思考,用“動腦筋”解決問題,靜定修養則是用觀察來解決問題。當你觀察清楚,看到事實,問題就解決了。觀察什么呢?觀察我們的內心。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問題出在外界,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假如問題出在外在,外在就是是客觀事實,按照我們學習到的觀點:客觀事實是對的。我們會發現,我們認為問題出在外在的原因,是我們把看不見的痛苦投射到外在事件中而已。
如果無條件相信他人的經驗和方法,自己未加檢驗、實證(觀察到、體會到),就是倒果為因,為法所縛。比如,你通過不斷觀察自己的方法,看清楚了自己心理活動的真相,容易淡化和正確處理自己的的欲望,但是如果你沒有持續做觀察的能力和基礎,如邯鄲學步地模仿他人的清心寡欲、少欲知足的生活,冒失地走入“存天理、滅人欲”的教條,禁錮了自己的生命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