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聯合國史冊的昆曲 |
發布時間:2009-07-09 15:35:15 點擊: 9956次 |
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大會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2000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長致函各國,正式啟動了該組織發起的“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入選項目要求是具有突出價值的人類創作天才代表作的非物質遺產,或是從歷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或文學角度具有突出價值并廣為流傳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宣布的“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昆曲被評審委員會一致通過,在首批19個項目中榮登榜首。消息傳來,對中國昆曲界震動極大,因為自200年前便已露敗相的昆曲終于有了“保護傘”,也證明了自己“百戲之祖”的地位和價值。 昆曲能“技壓群芳”贏得國際評委一致的青睞,是因為昆曲極為豐厚的文化含量、鮮明的藝術特色及其在評選標準上的“物超所值”。 這次評選以杰出價值、文化傳統的淵源、文化特性的認定、起源和跨文化交流、在當代的文化和社會作用、運用技藝的精湛程度、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見證、瀕臨滅絕等為評判標準,而我國的昆曲無論在哪一項中都是突出和明顯的。 昆曲是天才的創造 發源于江蘇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昆曲經明代以來數百年的積累,是歷代戲曲音樂家、劇作家、表演藝術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昆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的不朽之作,昆曲的唱腔與表演與其它劇種相比也具有典范意義。昆曲的曲文則有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昆曲的許多曲牌與宋詞、元曲相同。昆曲的劇作家、音樂家梁辰魚、湯顯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天才代表。 近幾十年大量的資料被發現,昆曲蘊藉雅致的古典美以及它對于后世戲曲聲腔、劇種的全方位影響,昆曲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戲曲史上所處的極其重要的學術地位正在逐步得到認證。 即使在昆曲早已成為隔世遺音的今天,我們也不難從昆曲的一些代表作中真切地體味到當時中國上層知識界的集體文化心理。社會政治道義感、取義成仁的犧牲精神、歷史滄桑感、人生孤獨感、興亡感、蒼涼感以及從人本立場出發,對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嘆,而所有這些,不僅僅是上層知識界的真誠吐露,也體現著中國封建時代晚期全社會的精神氣質和文化風韻。 這或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其情有獨鐘的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昆曲有極高的技巧 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之綜合。這四個方面及其綜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兼備。舞臺呈現亦最為完美與出色。其他劇種演員為提高技藝都要學昆曲。如京劇演員梅蘭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員裴艷玲之代表作《林沖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昆曲是“活化石” 中國戲曲自形成以來一直在舞臺上流傳,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劇本到聲腔、表演不斷變革,昆曲則變化較少,對戲曲傳統特點保留較多,劇目又極為豐富,被稱為“活化石”。 昆曲屬“瀕危物種” 在十八世紀后期,地方戲興起,昆曲由于過于文雅和繁難,便呈衰落趨勢。1949年前,在全國范圍內除“國風新型蘇劇團”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續昆曲藝術生命之外,已沒有一個職業性表演團體,老藝人有的回家務農,有的擺攤糊口。 新中國建立后,對昆曲采取了保護措施,使它又獲新生。1956年,浙江省昆劇團改編演出了《十五貫》,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昆曲也隨之復蘇。因此人們說“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但近些年,由于生活的迅速變革,流行性文化在生活中占優勢,昆曲藝術家相繼去世,傳承人日漸減少,又因經費不足,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自1990年以后,只有零星演出,所以昆曲有面臨消失的危險。 昆曲是美麗的,其自身又是窘迫和無助的,其實,不僅是昆曲甚至一個身懷絕技的老藝術家也成了不可多得和再生的人類遺產,這些或許就是聯合國認準昆曲是人類文化遺產的至關重要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