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要吃,渴了要喝,這是人的本能,寶寶從出生那一刻就具有這種本能。以前的哺乳觀點是要給寶寶定時喂奶,但現在提倡按需喂養。按需喂養是指寶寶餓了就給他吃。但是,寶寶還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那么媽媽怎樣才能知道寶寶餓了呢?
不少媽媽認為:寶寶一哭就是餓了,所以,寶寶一哭就喂奶,結果不是按需喂奶,而是按“哭”喂奶。
寶寶的哭有不同的意義,餓了會哭,冷了、熱了、生病了也會哭。如果媽媽不仔細觀察,以為寶寶哭就是餓了,一哭就喂奶。如果寶寶不是因為餓了而哭,就會越喂越哭,越哭越喂,結果造成喂奶過量。喂奶過量會導致寶寶食欲下降,胃部不適,最后可能會出現厭奶的現象。
寶寶餓了,肯定會哭,但有其他不適時也會哭,所以單從哭上很難看出到底是不是餓了。寶樹媽建議媽媽們結合以下幾個方面去判斷。
1.寶寶餓時的哭聲很洪亮,并且邊哭邊轉頭,眼睛向四處張望,像是在找吃的,只要是這樣就基本可以確定寶寶餓了。
2.在寶寶覓乳反應還沒有消失時,媽媽可以在寶寶哭的時候將手指放到他的嘴角邊,看他是否會把頭轉向手指并含住手指做出吮吸的動作,如果有說明寶寶的確餓了,需要喂食。
3.等到寶寶再稍微大一些,如果餓了,媽媽拿出奶瓶,他就知道有吃的了,哭聲就會小很多甚至停止,專注地盯著奶瓶看。
有的媽媽發現,寶寶很愛哭鬧,一開始以為寶寶餓了,于是就給寶寶喂奶。喂奶確實能稍稍緩解寶寶哭鬧,但卻不總能讓寶寶平靜下來,尤其在傍晚或者晚上,寶寶一旦停止吃奶就開始哭鬧。媽媽不明白,到底是寶寶吃不飽還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如果媽媽乳汁充足,寶寶還哭鬧著頻繁吃奶,寶樹媽提醒媽媽們,寶寶很有可能是腸絞痛。腸絞痛并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一個用來描述寶寶身體健康但總是無法控制哭鬧的詞語。如果寶寶經常哭鬧不止,而身體并沒有其他不適,很可能就是腸絞痛。當寶寶腸絞痛時會出現頻繁吃奶的現象,因為吸吮會讓寶寶獲得安全感。但為了防止寶寶吃得過多,消化不良,建議媽媽用其他方法緩解寶寶不適,如揉揉小肚子:在手上涂一層嬰兒潤膚霜或者嬰兒油,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揉寶寶的小肚子,有助于排除腸道內的氣體。
寶寶的身體具有個體差異,有的寶寶胃比較小或者消化能力較強,那么他可能不到2個小時就餓了,需要馬上喂,而有的寶寶則胃比較大或者消化能力弱,需要將近4個小時才會餓,那就不能頻繁喂,以免增加寶寶腸胃負擔。即使沒有個體差異,寶寶也可能這次吃得多些,下次吃得少些,所以寶樹媽認為,媽媽應該讓寶寶自己決定每次吃多少,多久吃一次,時間久了,媽媽便會找到寶寶吃奶的規律。
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無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林格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