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學家曹雕在北京大學
來到武漢市育才學校研究后,我接手了一年級一班,全班48個孩子來自48個家庭,48個不同的家庭造就了48個不同個性的孩子。在與家長、孩子接觸的半年時間里,明顯的感覺到家長對待孩子、對待自己工作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班里有個孩子叫林林,每天早上都是爸爸送他上學,下午放學都是去托管。起初我和他爸爸通電話時,他爸爸總是說只有孩子爺爺、他和孩子在家,邀請我去家訪。我開始以為孩子的媽媽是不在這個家庭了,所以我和孩子聊天時忌諱著媽媽這個話題,對待孩子也是格外的愛護他。孩子很聽話,課堂常規非常好,但是語文成績不是很理想,孩子對拼音不會拼讀。我打電話和他爸爸說明孩子的學習情況,爸爸說他不會拼音,無法輔導孩子,媽媽周一到周五在外地忙事業,只有周六、周天可以陪孩子,但是周末的輔導卻是杯水車薪,孩子的語文成績始終不理想。并且爸爸每天都是晚上七點多才去接孩子,回了家洗洗漱漱就休息了。我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這么小,卻要只有睡覺的時間是和爸爸在一起的,而媽媽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把孩子都放到一邊了。我想孩子也是苦的。
無獨有偶,我們班還有一個孩子是樂樂,也是放學后去托管的。因為課堂常規不好,我及時通知了家長,孩子媽媽也曾偷偷到學校看過孩子在課堂的表現,于是為了孩子,樂樂媽媽把工作辭了,放學后及時接孩子,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在媽媽的教育下,慢慢有進步了。我很佩服樂樂媽媽,雖然說也是家庭條件允許她這么做,但是樂樂媽媽的認識更重要。在孩子和事業的天平對決中,她毅然選擇了孩子。我覺得林林和樂樂相比,樂樂更幸福的!
其實這兩個孩子在班中很具有代表性,一部分的媽媽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追求,另一部分媽媽為了自己的追求卻放棄了自己的孩子。我曾經從事過職業教育,在職業學校中,其實有很多的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但是因為在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被父母放到了爺爺奶奶處,孩子被老人慣壞了,以至于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時一位家長和我說,因為他和孩子媽媽忙著自己的飯店經營,忽視了孩子的教育,他是 追悔莫及啊。看著他痛苦的表情,我心里也很難過。孩子本來可以讀高中、上大學的,可是因為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業而把孩子荒廢了。孩子在每個時期的教育都是要及時跟上的,錯過了“關鍵期”的培養,雖然經過補償性學習仍有可能得到發展,但是難度要大些。所以,抓住關鍵期的有利時機,進行及時、適當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長們的事業固然重要,可是能和孩子相比嗎?孩子的小學教育只有這六年,好習慣如果形成不了,上了初中也很難改正了。但是事業不一樣啊,今年沒有干,明年、后年都干啊,可偏偏多數的家長都是事業型,有時間生孩子沒有時間教育孩子。所以在一年級新生入學時,我們就看到了孩子們不同的素質,那是因為家長傾注的教育精力不同。在我們班的很多學生里,我都及時提醒家長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陪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教育不好,事業再成功,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孩子和事業的天平的對決中,我希望家長傾向于孩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的希望,只有他成才了,才可以撐起整個家,才可以光宗耀祖,才可以振興中華。每當父母們回首往事,不會因為疏于對孩子的教育而追悔莫及,而是看著自己的子女在自己的領域里出類拔萃而欣慰不已。我把那句“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改成“沒有不成才的孩子,只有不施教的家長”,來勸誡那些仍然在忙碌自己事業而無暇顧及自己孩子的家長們,莫讓事業蒙住心,終是孩子最重要!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 曹雕
2012年10期 《中國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