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當年崇明島上 一代人心中永遠的記憶; 這是當年崇明民族工業 為之驕傲的輝煌; 大通,富安, 兩個在人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名字; 兩個承載著崇明人多少情結的紗廠; 兩個至今停留在家鄉人口中的驕傲。 紗 1919年 由本縣民族資本家杜少如與上海營造商姚錫舟合作,集資64萬銀元,在堡鎮大通河南岸購地100畝建廠,是時,那里還是堡鎮東南角的一片荒地。 1922年4月 大通紗廠正式投產,崇明的民族工業有了標志性的象征。大通紗廠建成投產時,擁有10800枚紗錠,產品以14支紗為主,兼生產10支、12支、16支、20支棉紗。商標為飛艇,年產量萬余件。1923年至1927年紗錠增至22620枚。 1932年 富安紗廠由杜少如和邑紳王清穆等人集資50萬銀元籌建,廠址在大通紗廠南側,占地70畝。富安紗廠建于1932年,投產時,擁有紗錠10800枚,后增至15864枚。富安的產品以14支棉紗為主,商標為金塔和鷹球。 1938年3月13日 崇明淪陷后,大通紗廠董事會鑒于財產難保,與意商洋行簽訂契約,把大通紗廠改為意商開利洋行崇明紗廠。但是,這樣做仍逃脫不了厄運。剛及一年,在1939年3月,紗廠被日軍強行接管,更名為鍾淵紡織株式會社江北紡織第五廠。 1943年7月 日寇在侵華戰場上節節敗退,汪偽政權無奈之余,只得將大通、富安紗廠“發還”原主。兩廠交回時,紗機只有數臺能開動,紗廠實權仍操在日商手中。抗戰勝利后,兩廠才得以恢復舊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棉紡織行業進行了兩次行業性改革,大通、富安紗廠因此歷經了數次合并劃歸。 1956年7月 兩廠合并為“公私合營崇明紗廠”。 1960年 崇明紗廠劃歸上海紡織工業局。 1966年 按當時市屬國營紡織廠序數排列,更名為國營上海第三十五棉紡廠,簡稱上棉三十五廠。 2007年 因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棉三十五廠關閉。至此,轟響了八十多年的紡織機聲徹底地沉寂下來。
信息來源 | 崇明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