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輪船招商局曾一度保護了中國的航運業,助推中國在“自強”的基礎上“求富”。來聽上海滑稽劇團錢程老師的講述——
輪船招商局是1873年01月14日由李鴻章等正式成立于上海的官督商辦企業。
1840年鴉片戰爭以降,西方列強通過與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中國沿海和內河龐大的水運利權。然則,國內傳統航運難以匹敵,迅速潰敗。至1850年代末,少數中國商人已涉足外資航運企業。由于華商行船不單要交納捐稅,亦須支付厘金。索性與外人各圖所求,互為結盟,因此輪船懸掛洋旗之現象相當普遍。
1867年在總理衙門和曾國藩的來往信件中,就說到通商口岸有不少商人購買或租雇洋船而又寄名在洋商名下。清國因此無法督查、稅收損失慘重,開始限制民眾購買洋船。后來,清廷采納許多官員自主經營航運事務的建議,逐步放開購買或租雇洋船的禁令。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商人提出由中國人自組新式輪船企業。清政府其實相當擔心中國航運業會完全落入外國公司手中,以致遭糧輸受制于人。因此總理衙門對當時容閎建議按西方公司章程,去籌組新式輪船企業,有相當大的戒心。總理衙門對建議批示的條件是,輪船必須為華人所有。無奈此事只能作罷,直到李鴻章改以官督商辦方式才能成事。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軍事工業相機成立,但苦于官僚主義管理,制造產品成本昂巨,清國投資已顯不敷之勢。大學士宋晉趁機發難,大力主張裁撤滬閩船局。
李鴻章《論試辦輪船招商》中說:“目下既無官造商船在內,自無庸官商合辦,應仍官督商辦,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病,而聽該商董等自立條議,悅服眾商。”
1872年(同治十一年),李鴻章開始輪船招商的籌辦工作,并在12月23日以《設局招商試辦輪船分運江浙漕糧由》奏表朝廷。三天后,同治帝批準設立輪船招商局。
(招商局滬局營、船、棧三科)
1873年1月17日在上海洋涇濱永安街正式設立“輪船招商公局”,這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其中官股10萬兩,朱其昂、朱其詔兄弟各10萬兩,李鴻章5萬兩,輪船4艘,從事江浙漕糧運輸及各種客貨運輸業務。公司開辦半年,虧損嚴重,朱其昂被迫辭職。
1873年6月著名買辦唐廷樞、徐潤等加入。上海商人、英國怡和洋行買辦唐廷樞擔任輪船招商局的第一任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其中,唐為外資洋行背景;朱為漕糧北運代表;盛為李鴻章代表;徐為具有買辦背景的國內工商業主代表。后唐前往天津兼辦開平煤礦,由盛宣懷繼任。輪船招商局核定股本白銀100萬兩,每股100兩,對社會招商入股,徐潤附股24萬兩。1873年8月7日,公司遷上海三馬路新址,改名為輪船招商總局,同年設天津、漢口、長崎、香港等19個分局。
李鴻章對輪船招商局有委任董事的權力。輪船招商局在李鴻章的保護下,除了有漕糧專利生意外,還得得到政府的貸款,興建碼頭貨棧所需的土地,而且所承運的貨品還免征厘金。輪船招商局的受任者與作為主要股東的商人一起管理公司。然而政策性的決定都掌握在由政府委任的官董手中。公眾持股并未象西方一樣帶來經營權和擁有權分離,反而股份制適應到中國生意傳統中。輪船招商局為了吸引商人入股有主要持股人直接管理公司分號的安排。1873年章程規定(第一條):將股份較大之人公舉入局作為商董,在主要港口協助商總經營業務。最初上海設商董二名,天津、漢口、香港、汕頭各設一名,以后如另有別口貿易,或遇附入股份較大者,再行酌量選充。
成立之初,輪船招商局就加入與美商旗昌洋行和英資太古洋行的航運業激烈競爭。
1875年,成立“保險招商局”,承辦水險與船殼險。1876年,招商局大股東徐潤與唐廷樞合辦“仁和水險公司”。上述兩公司均參與航運業保險市場。
1877年,輪船招商局收購了“美商旗昌輪船公司”的所有產業,包括7艘海輪、9艘江輪及各種躉船、駁船、碼頭、棧房、位于上海外灘9號的辦公大樓,總計作價222萬兩,成為規模最大的輪船公司。1877年12月26日輪船招商局與2家英資輪船公司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達成協定,共同壟斷中國水運。由于在制度上落后于對手,英資輪船公司不久重新占據了主導地位。
1881年,唐廷樞起草、李鴻章核定的《輪船招商章程》正式頒布執行,同年招足股本100萬兩白銀。
1882年輪船招商局股本增至二百萬兩,徐潤又認股24萬兩,保持股本比例不變。而由徐潤從親朋好友處經手招集大量股本,使得徐潤控制了輪船招商局的股本過半。
1882年,李鴻章任命原太古洋行買辦鄭觀應為輪船招商局幫辦,1883年正式任總辦,負責公司業務。
1885年夏改為督辦為最高負責人,盛宣懷為督辦。盛宣懷把官商合辦體制改為轉向官督商辦體制,放棄了股東推選局董和“輪船歸商理”的經營原則,商股的利益受到侵占,與官委督辦之間的矛盾激化。在1909年由股東選舉董事會以前,股東只能極少量地參與公司事務的管理。局董在年度報告中對攻訐者的反駁,也有生意傳統的思維:
蓋實未知局員皆有巨資倡為商股,即各董事亦系有股之人所充,孰不望局務蒸蒸日上……而有股商,大半局員之親友商人,耳目較近,豈肯受其欺蒙?是不待官查,早為眾商所不容矣。
1909年8月15日,招商局在上海張園舉行第一次股東大會,與會代表732人,選舉董事9人,組成招商局首屆董事會。1909年8月,招商局奉旨歸郵傳部管轄,郵傳部委派鐘文耀為正坐辦,沈能虎為副坐辦。但9月21日,招商局召開了第一次董事會會議,推舉盛宣懷為董事會主席,郵傳部委派的正副坐辦與股東推選的董事會同時并存。
招商局成立后,先后出資參與創辦了仁和水險公司(1876年)、濟和水火險(1878年)、開平礦務局(1882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91年)、中國通商銀行(1896年)、漢冶萍廠礦公司(1908年)等企業和南洋公學(1896年,今上海交通大學)。
辛亥革命后,招商局于1912年3月31日在上海張園召開第二次股東常會,推舉伍廷芳、楊士琦為董事會正副主席,組成招商局第二屆董事會,公司名稱改為“商辦招商局輪船公司”,后又稱“商辦招商輪船有限公司”。
1928年1月,國民政府交通部監督處命招商局董事會全體董事停職,改設招商局總管理處,招商局改為民有國營。1932年11月11日,更名為國營招商局。
1947年招商局共擁有船舶246艘,25.7萬噸,約占全國船舶總噸位的40%。
1948年10月1日,股份化改組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劉鴻生任董事長,徐學禹任總經理。
1949年3月20日,國民政府對招商局全面軍管。
1949年4月30日,渡江戰役發起10天后,招商局在臺灣設立總管理處。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航運處接管了招商局(總公司)。
1950年1月15日,香港招商局(分公司)全體員工和留港的13艘海輪共600余人正式宣告起義。但由于珠江口的萬山群島仍被國軍據守并掌握了南海北部制海權,在港起義船舶一直滯留到萬山群島解放。
1951年2月1日招商局(上海總公司)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招商局仍沿“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并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直屬的在港中資企業。
1956年,在香港的招商局開始恢復業務。
1980年1月8日招商局船務部改組為香港明華船務有限公司。
1985年11月12日,香港招商局改組為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為交通部直屬一級企業。1987年,招商局發起成立招商銀行(國有控股企業)。1988年,招商局與中國工商銀行發起成立平安保險公司。
1999年,招商局由交通部直屬企業改為由中央直接管理的39家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之一。
2002年7月,招商局持有的平安保險股權全部售出。
文字轉載自新浪博客agriculture的博文《輪船招商局和盛宣懷》
圖片轉載自招商局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