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十一屆南江風韻杯崇明灶花藝術節暨第二屆曉瀛杯戲曲曲藝藝術節啟動儀式在崇明向化鎮拉開帷幕。本次活動以“童謠里的向化,舌尖上的非遺”為主題,現場除了戲曲表演、舌尖上的非遺展示,更有經典童謠誦讀、灶花描繪賽等活動精彩呈現。
來來來,先來點好吃的提提神!
活動現場準備了精美的展板和實物,
讓大家感受崇明農家菜的魅力~
這些看上去超級好吃的崇明本地美食,
其實是蠟做的!
是不是有些真假難辨?
難怪有現場參觀的觀眾問工作人員:
這些糕點怎么賣的?
童謠里的向化可不是徒有虛名,
來聽聽這些小盆友地道的崇明話童謠,
你能聽的懂嗎?
歌舞、曲藝表演也是棒棒噠~
演出前的小雨絲毫沒有影響現場觀眾的熱情,
座無虛席~
還有靚媽攜萌寶捧場。
現場畫灶花可謂活動的亮點,
簡單的繪畫工具經過民間藝術家的雙手,
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灶花~
若你對崇明灶花還不熟悉,
小編給你普及一下哦~
在崇明,
人們給灶頭畫起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灶花。
崇明的灶頭,不管是兩眼的(砌有兩只鑊子),還是三眼的(砌有三只鑊子),在灶山(從灶面到房頂這一間距砌的單垛墻)上和灶沿下,都畫有各色圖案,人物、山水、花木、動物應有盡有。
人物,畫的大抵是戲金蟾的劉海,捧仙桃的壽星,嬉笑的和合兩仙;山水,繪的是入云的仙山,蕩舟的江河,縹緲的亭榭;花木,描的是富貴的牡丹,傲雪的紅梅,蒼勁的松柏;鳥獸,作的是引吭的雄雞,回首的快鹿,躍龍門的鯉魚等。
由于灶頭上有灶王爺居住,故而這些陪伴灶王爺的圖案自然都象征著吉祥、昭示著富貴、表述著向往、蘊含著祈求。如果誰家的灶頭只簡單地刷上一層石灰漿了事,人們便會鄙夷地將其稱為豆腐灶。
灶花的執筆者,都是那些工匠隊伍中資歷長、手藝高的人。他們不像一般的泥瓦匠,只要會砌磚疊塊,涂抹石灰就行了,砌灶頭是要有些本事的,特別是灶肚的造型得由他們把作,如果手藝低劣,砌成的灶肚生火后不易發火,既倒煙,又費柴。至于灶山上和灶沿下的畫,當然更得由他們來描繪??粗铑^上那一幅幅工寫兼具、風格鮮明的圖案,不由人對這些無師自通的民間繪畫大師產生敬佩之心。
他們一氣呵成,信手繪就的灶花將雅與俗、粗與細、精與簡熔于一爐,飽滿的構圖、簡練的造型、鮮艷的色彩極富裝飾性。
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用墨汁或鑊銹(鍋底黑色粉末,書面語稱作為灶煤)作顏料繪制的灶花,雖經燒菜煮飯時鍋中冒出的熱氣噴擊,卻不會滲洇,不會化色。灶花是在灶山半干半濕時繪上去的,再經慢慢風干和燒飯菜時烘干,日久自然光鮮依舊。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燒柴火的灶頭已被潔凈衛生的液化氣灶所代替,灶頭這一昔日農村百姓一日三餐都與之打交道的老朋友,早已淡出了日常生活領域。灶花在崇明鄉間也成了一個塵封的美麗。
近年來崇明灶花這一塵封的美麗,重又露出了它靚麗的面容,向化鎮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對崇明灶花做了大量的搶救和扶持工作,成立崇明縣灶文化研究會、舉辦研討會、建立灶花作品及繪制工匠檔案。灶花藝術也已被上海市政府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向化鎮圍繞“灶花”這一特色文化,年年舉辦灶文化藝術節。灶花,正璀璨絢麗地開放在向化鎮的大地上。
位于向化鎮的上海崇明灶文化博物館,由灶神傳說、灶具薈萃、灶花集錦、灶臺美食四大版塊組成,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向大家展示行將消失的各種與灶頭、餐飲有關的文字、實物資料,以勾起大家對漸行漸遠歲月的記憶。
“莫道家中尋常事,萬家煙火仍留香”,這些爺爺們經歷過的、爸媽知道的、兒孫罕見的灶文化,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對已逝歲月的難舍情結,是一份值得保存的珍貴遺產。記住它,我們就記住了農家生活得多姿風情;記住它,我們就記住了農耕年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