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推崇紫砂壺,尤為的重視江蘇宜興所產的砂壺,出身書香世家的文徽明的曾孫文震亨,在其著《長物志·茶壺茶盞》中說到茶壺以紫砂為上的原因:
“茶壺也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氣,又無熟湯氣”。
自明代以后的泡茶法,茶壺居主要地位,茶壺的材質、大小、好壞均關系到茶味。正是由于這一特定的歷史契機,加上紫砂本身的易塑特性,讓紫砂壺直接繼承了很多原本古陶器、瓷器、甚至是石器的外觀造型,石瓢壺就是這樣誕生的。
明代唐寅《事茗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石瓢,一開始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北宋蘇軾有詩《試院煎茶》:“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他煎茶所用的石銚壺,也被后人稱為東坡提梁壺。
文人對紫砂茶具的深愛篤好,促成了文士名流與制壺名手的交游往來,或談壺論藝,或以書畫詩詞親自介入紫砂茶器的設計創作。清中期,能書善畫的藝術通才陳曼生即是其中杰出代表,把文人參加紫砂創作的活動提高到了前無古人的境界。
陳曼?從蘇軾?銚壺中獲得啟發,創制出了?款形似瓢器的壺,由此開啟此類壺型的制作。
石瓢壺的發展,離不開陶藝家顧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將過去的石銚壺,改名為“石瓢壺”,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變化,讓人看到了石瓢壺外形更多的可能,其創作的石瓢又被稱為“景舟石瓢”。
清代中期還有一位書畫家名叫瞿應紹,字子冶,創制了一把名為“子冶壺”的紫砂壺,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子冶石瓢”,子冶石瓢在曼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書法和繪畫與紫砂壺完美結合。
觀復博物館依照瞿子冶、顧景舟兩位大師創制的經典壺型,推出——「觀復子冶石瓢」、「觀復景舟石瓢」紫砂壺。
「子冶石瓢」
瞿子冶(1780-1849年)名應紹。初號月壺,后改瞿甫,字子冶,又號老冶、陛春。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上海人。
瞿子冶善鑒別金石文字,工詩詞、尺牘、書畫、篆刻、鑒古,有“詩書畫三絕”之稱。「子冶石瓢」是他的代表作,為曼生之后文人壺代表。
子冶石瓢壺采用了非常傳統的子冶式樣的設計,架子挺拔有力,典型的三角形形態。透出一股剛韌之氣,和古代文人的風骨非常之相似。
壺身線條更加的柔和、低矮一些,壺口開口更大,特別適合茶葉的投放和清理。三角形的形態和壺身完美呈現出平行四邊形的設計,端握舒適。
「景舟石瓢壺」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壺藝泰斗”。
「觀復景舟壺」即延續此制式,壺身及蓋鈕呈三角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壺式飽滿厚重,蓋鈕則輕巧拱起如橋狀。直流延壺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則順壺肩平伸向下弓起,形狀非圓非方,壺底三足圓如棋子。
搭配著陶刻裝飾,相得益彰。精湛的紫砂技藝和匠心獨運,很好地將詩詞的意境和紫砂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
紫砂器從一種實用的飲茶器逐漸成為了一種人文雅器,其中最為重要的價值也在于其文化的內涵和歷史的傳承。
在飲茶玩壺的過程之中,體會到紫砂技藝的傳統之美和歷史的滄桑厚重之感。